节点文献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周晓东陈冠翰张翔玉徐坪韩庆喜王一农尤仲杰

【机构】 宁波大学

【摘要】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的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研究团队于2022年10月(秋季)和2023年3月(春季)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设置了12个采样站点,采用定制的拖网进行样本采集,并对采集到的贝类样本进行分类、计数和称重,以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杰氏裁判螺Inquisitor jeffreysii、习见赤蛙螺Bufonaria rana、中华衲螺Cancellaria sinensis、白带三角口螺Trigonaphera bocageana,其中棒锥螺是春季和秋季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度均远高于其他种。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2 429±2 038) ind./Agt]高于秋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1 149±1 589)ind./Agt],春季底栖贝类平均生物量[(4 849.79±2 513.84) g/Agt]稍低于秋季底栖贝类平均生物量[(4 985.30±2 159.29) g/Agt],通过对春季和秋季的底栖贝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尽管春季和秋季的生物量差异不大,但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这可能与该海域的环境因素和生态条件的季节性差异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克里金插值法分析揭示贝类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春季靠近南麂列岛主岛海域底栖贝类丰度和生物量低,远离主岛高;秋季靠近南麂列岛主岛海域底栖贝类丰度和生物量高,远离主岛低,呈明显的集中式分布特点,为了解该区域内不同季节贝类资源的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贝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少数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该区域内贝类群落的生态稳定性。这些数据不仅为未来对南麂列岛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提供了关键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南麂列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保护学意义。

【关键词】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资源群落结构
【基金】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8121053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6156)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
  • 【会议时间】2024-08-21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 【分类号】S931.1
  •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