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杧果蒂腐病病原种类鉴定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孙秋玲杨芝霓李其利莫贱友黄穗萍唐利华郭堂勋韦继光

【机构】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桂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摘要】 为明确我国杧果蒂腐病病原的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我国杧果主产区海南、广西、云南、四川4省区不同品种杧果的蒂腐病样品进行分离,共分离获得73株真菌,其中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ous)菌株54株,镰刀属(Fusarium sp.)菌株4株;间座壳属(Diaporthe sp.)菌株3株;草茎点霉属(Phoma sp.)菌株2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菌株2株;附球菌属(Epicoccum sp.)、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s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新拟盘多毛胞属(Neopestalotiopsis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黑孢属(Nigrospora sp.)以及Letendraea sp.菌株各1株。进一步选择其中39个具代表性的葡萄座腔菌科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α延伸因子序列(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EF-1α)等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杧果果实葡萄座腔菌主要分为4种,分别为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占33.33%;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占30.77%;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占28.21%;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占7.69%,其中假可可毛色二孢为国内首次报道的新记录种。采用菌丝块离体接种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葡萄座腔菌科、镰刀属、间座壳属、草茎点霉属、链格孢属、附球菌属、拟茎点霉属、裂褶菌属的菌株均具有致病性,其中可可毛色二孢菌致病力最强,拟茎点霉属和链格孢属菌株的致病力最弱。

【关键词】 杧果蒂腐病葡萄座腔菌种类鉴定
【基金】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18YM22)
  • 【会议录名称】 植物病理科技创新与绿色防控——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1-12-11
  •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 【分类号】S436.67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