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云南北海湿地孢粉记录的全新世印度夏季风演化
【作者】 王永波; 沈吉; 汪勇; 刘兴起; 曹现勇; Ulrike Herzschuh;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Helmholtz Center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摘要】 作为全球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夏季风的演化历史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是影响季风演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海洋表面温度(SST)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夏季风的潜在影响逐渐被提出。为了进一步揭示印度夏季风全新世阶段的演化特征,尤其是其对SST变化的潜在响应,我们选择滇西高原北海湿地全新世(11.1 cal.ka BP以来)沉积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沉积物中保存的孢粉化石组成表明,全新世早期区域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伴随少量热带种属出现,指示较强夏季风影响下的相对温暖湿润时期。随后,落叶阔叶林和草原植被在5.2 cal.ka BP后显著扩张,同时沉积物中出现大量植物残体,表明湿地系统开始形成。基于孢粉组成的主成分分析(PCA)进一步指示了该地区于5.2 cal.ka BP发生植被组成变化,与基于现代花粉-气候关系的降水量重建结果变化一致(由约1400降至1100毫米),指示在此时期夏季风急剧衰退。此外,这一时期夏季风的衰退在印度季风区以及非洲东部的诸多记录中均被报道,尤其是非洲东部南半球记录中同样出现,这一现象无法通过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太阳辐射变化或ITCZ迁移来解释。海洋记录研究表明,印度洋尤其是热带印度洋地区在全新世中期(5.2 cal.ka BP)出现一次明显的变冷过程,可能是导致夏季风急剧衰退的原因。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9-10-11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绵阳
- 【分类号】Q913.84;P467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