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晚新生代亚洲中纬度地区古火增强与亚洲干旱化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兰州大学;
【摘要】 亚洲中纬度是研究季风-干旱环境演化的敏感地区,众多学者从多种指标入手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孢粉提取物中的微体炭屑是研究古火演化,进而探讨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重要指标。然而,在该地区有关炭屑的记录不多,尤其在晚新生代的长时间尺度上更为缺乏。我们通过对该地区4个研究地点(包括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长江三角洲与共和盆地),共计1300多个样品的分析(分别涵盖全新世(10-0 ka)、晚更新世(0.8-0 Ma)、晚中新世以来(8-0 Ma)和中新世早期以来(18-0 Ma))来探讨炭屑浓度变化的趋势、古火演化特征及其代表的气候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在万年和轨道时间尺度上,在相对寒冷的冰期,炭屑浓度非常高;在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炭屑浓度则相对较低,而寒冷时期往往对应干旱时期,间冰期则主要对应湿润时期;在8 Ma以来,季风区的长三角地区炭屑浓度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代表古火强度的逐渐增强;在18 Ma以来,内陆地区的炭屑浓度依旧表现为整体增加的趋势,代表该地区持续增强的古火特征,并且这一特征与孢粉结果揭示的干旱成分持续增加同步。综上所述,在全球温度降低、冰量增加的情况下,从海洋(如太平洋、大西洋)蒸发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会逐渐减少,导致能够达到亚洲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可能是古火趋势增加的主要原因。以上详细结果请参考Miao YF et al., 2016(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后续工作拟在更多的区域进行炭屑浓度等指标的进一步分析,为检验上述结果提供新证据。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一次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7-06-26
- 【会议地点】中国内蒙古赤峰
- 【分类号】P532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