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两种挥发性化学信息素与小麦-豌豆间作协同作用对蚜虫的生态调控
【作者】 徐庆宣; Thomas Lopes; Severin Hatt; Frederic Francis; 陈巨莲;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Function and Evolutionary Entomogy,Gembloux Agro-Bio Tech,University of Liege;
【摘要】 当今的害虫防治理念已从传统的"杀灭"转向科学的"调控",生态调控成为可持续农业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间作来提高农作物的多样性是作物虫害生态调控途径之一,间作作物可使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和避难所,从而使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为目标害虫控治作用增强。已有结果表明小麦与豌豆间作、混作,不仅有效降低小麦上麦长管蚜的种群数量,增加了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可以增产保收、养地改土。一些昆虫取食诱导的挥发物和昆虫自身分泌物(如水杨酸甲酯MeSA、蚜虫报警信息素EBF)具有驱避蚜虫对植食性昆虫进行行为调控的直接防御,还可以通过吸引第三级营养级的天敌昆虫,提升间接防御害虫作用。为了探索作物间作与行为调控挥发物的协同的控害效果,本研究采用小麦间作豌豆、协同化学信息素(MeSA、EBF)的释放,于比利时Gembloux地区连续两个年度(2015年3—8月和2016年3—8月)进行田间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小麦-豌豆间作相比,小麦-豌豆间作配合EBF、MeSA的释放,提高了蚜茧蜂对豌豆蚜的寄生率,对蚜虫天敌草蛉、食蚜蝇、瓢虫也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豌豆蚜及麦蚜的无翅蚜田间发生量分别降低达35%和30%。间作的豌豆可以为天敌提供栖居和食物,有利于蚜虫天敌的繁殖,而豌豆蚜的发生峰期早于麦蚜发生峰期一周左右,因此间作结合挥发物的释放,更有利于豌豆田中的蚜虫主要天敌最大程度的转移到麦田中防控麦蚜,有效降低麦蚜发生峰期的种群数量,两种方法组合构成"吸引-补偿"(Attract-Reward)的机制,将挥发物行为调控与栖境管理两种防控害虫的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生防效果,有助于建立综合的小麦害虫绿色防控体系。
- 【会议录名称】 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6-11-10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S435.122.2;S643.3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