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动物模型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作者】 陈艳; 王熙才; 周永春; 伍治平; 金从国; 刘馨; 姚乾; 胡红艳; 徐珑峰; 田爱;
【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研究所; 云南省肿瘤分子标志研究中心;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
【摘要】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动物模型,比较研究不同方法建立的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动物模型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稳定的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动物模型方法 ,探讨不同方法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经胸壁穿刺、经气管穿刺两种方法 ,将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SM细胞接种于SCID小鼠和辐射后的裸大鼠左肺内,构建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动物模型,并与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观察肿瘤的接种成功率、成瘤特性、自发性转移的情况及生存时间等,比较不同模型生物学特性异同。结果:H460SM细胞经胸壁穿刺人非小细胞肺癌SCID小鼠原位移植组和经支气管人非小细胞肺癌裸大鼠原位移植组的成瘤率均为100%,其中经胸壁穿刺肺癌原位移植组接种后第21天出现恶液质体征、肺组织与胸廓粘连,形成肺内转移灶,其纵膈淋巴结、对侧肺组织的转移率与皮下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支气管人非小细胞肺癌裸大鼠原位移植组第31天出现恶液质体征、肺组织与胸廓粘连,不仅形成肺内转移灶,还出现远处转移灶,其纵膈淋巴结、对侧肺、骨、肾、肝、脑的转移率与皮下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非小细胞肺癌皮下原位移植组成瘤率均为100%,均未出现远处转移;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和皮下移植瘤组间及组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两种方法构建的动物模型均可用于人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与皮下移植模型比较,以H460SM细胞经胸壁穿刺肺原位移植瘤模型能形成胸内转移,但不易形成远处转移。与经胸壁穿刺肺原位移植瘤模型比较,以H460SM细胞经支气管肺内原位移植瘤模型能形成远处转移,其转移模式最大限度模拟了临床肺癌患者肿瘤进展,更适应于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的相关研究。
- 【会议录名称】 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 【会议名称】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5-08-19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R734.2;R-332
-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