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亚洲玉米螟化性遗传规律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汪洋洲黄艳玲袁海滨李启云高月波张正坤王振营

【机构】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亚洲玉米螟Ostninia furnacalis(Guenee)是我国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具有不同化性遗传规律的生态型玉米螟种群发生规律也不同。一化和二化玉米螟对光周期和温度的反应不同,导致滞育和解滞育的时间不同,表现在春季羽化的时间不同,从而在越冬代出现不同的羽化峰期。近年来,随着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处于同域中的不同化性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发生改变。例如,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的公主岭地区,由一年一代区转变为一年二代区。然而短的生长季有利于一化玉米螟种群繁殖,而高温且长生长季会增加一化玉米螟的死亡率。这样对一化和二化玉米螟的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所以,本研究在环境平均温度升高情况下,在一化性玉米螟和二化性玉米螟同域的吉林省公主岭地区,针对亚洲玉米螟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不同发生高峰期雄性成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Ⅰ和COⅡ基因遗传多态性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为同域不同化性遗传规律研究提供数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公主岭地区2013年、2014年连续111天、125天的诱集监测,明确了该地区亚洲玉米螟不同化性成虫发生的高峰期。二化性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在6月10日左右,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在9月20日左右;一化性玉米螟成虫盛发期在6月30日左右。(2)对亚洲玉米螟15个不同峰期群体的线粒体基因COⅠ和COⅡ全长或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亚洲玉米螟群体中线粒体基因COⅠ和COⅡ多态性比较高,共检出COⅠ基因单倍型86种,COⅡ基因单倍型70种。亚洲玉米螟COⅠ基因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一化性和二化性玉米螟存在遗传分化;而COⅡ基因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各峰期种群具有的单倍型均处于相互散布的、比较混杂的分布格局中。

【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二点委夜蛾、玉米螟等玉米重大害虫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026)
  • 【会议录名称】 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5-09-09
  • 【会议地点】中国吉林长春
  • 【分类号】S435.13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