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广西水稻品种抗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鉴定初报
【作者】 秦碧霞; 李战彪; 蔡健和; 黄所生; 吴碧球; 农保选; 李丹婷; 黄凤宽; 高汉亮;
【机构】 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摘要】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别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近发现的水稻病毒病,其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一个新种,主要通过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持久性传播,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染为害,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为害损失大等显著特点。2008年以前,该病只在华南局部零星发生,短短几年,已扩散至我国南部及越南北部广大稻区,在一些稻区暴发成灾,损失惨重。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研究基础薄弱,水稻品种对该病害的抗病性尚缺乏有效评价。2011~2012年,我们收集了广西主栽水稻品种45份、广西市场销售的水稻品种46份和广西地方栽培稻品种192份、其他水稻品种66份进行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测定。根据预备试验结果,用特优63作为感病对照品种,采用集团接种法进行抗病性鉴定,接种在60目防虫笼内进行,每品种30~40株,重复2~3次,每批苗均设感病对照。接种苗龄为1.5~2.5叶,接种虫量为平均每苗1~1.5头已饲毒并度过巡回期的白背飞虱成虫,每天赶虫2次,尽量保证被鉴定的稻苗获毒均匀,传毒48h后将虫杀死或把虫转移至其他待接种水稻苗上。已接种的幼苗移植到防虫网室,正常管理,定期喷药防虫,观察发病情况。移栽后20~30天,待感病对照症状充分表现并经检测确认后,根据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典型症状调查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品种抗疴性评价采用全国水稻病毒病科研协作组统一制定的抗病性分级标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感的水稻品种323份,占测试品种的92.55%,表现中感的品种15份,占测试品种的4.30%,表现中抗的品种9份,占测试品种的2.58%,表现高抗的品种2份,占测试品种的0.57%。目前,广西主栽的水稻品种对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均表现高感,这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根据初步测定结果,计划对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进行复筛,并进行重病田自然抗病筛选,进一步明确其田间抗性。对复筛表现抗病的材料将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研究。由于生产用品种普遍缺乏抗性,今后应加大对水稻抗病品种和资源的筛选力度,除对现有水稻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鉴定外,还应加大对野生稻资源、地方农家品种等蕴涵优良基因的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和抗病基因挖掘,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新选育品种的抗性评价中,为该病的有效防控贮备抗源材料。
- 【会议录名称】 “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3-10-21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青岛
- 【分类号】S511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