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近江牡蛎P-糖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徐艳艳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

【机构】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一类常见贝毒素,贝类可通过摄食通过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等DSP产毒藻积累毒素,但并不影响其生存。为了深入考察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双壳贝类抗环境污染和毒素中的作用,本文采用RACE技术克隆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P-g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利玛原甲藻为DSP毒素来源,探讨了近江牡蛎DSP染毒后鳃、消化腺和外套膜等组织中DSP毒素主要成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积累和P-gp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江牡蛎Pgp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5530 bp,包括437 bp的5′非编码区(5′-UTR)、1091 bp的3′端非编码区(3′-UTR)和4002 bp的ORF。近江牡蛎P-gp氨基酸全长序列与其他生物体中的蛋白P-gp/ABCB/MDR(multiple drug resistance)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具有ABC全分子转运体ABCB转运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利玛原甲藻染毒72 h后,近江牡蛎鳃组织和消化腺中OA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5倍和6.4倍,外套膜中OA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gp mRNA的表达量在鳃组织中增加2.4倍,消化腺中略有下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染毒后所考察的各牡蛎组织中P-gp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所得结果,我们推测近江牡蛎对DSP毒素有一定的累积和耐受能力,P-gp可能在近江牡蛎抗DSP毒素的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7-29
  • 【会议地点】中国吉林延吉
  • 【分类号】S917.4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