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式评估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进程
【作者】 史惟; 丁俊杰; 杨红; 廖元贵; 朱默; 王艺;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
【摘要】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明确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特性。方法从2000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上海地区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个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以及对应的最后1次评估时的GMFCS评价结局,使用limit-stable模型进行分析,在获得模型参数中2个主要参数被用于临床解释,即各个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分值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最大极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文献报道的加拿大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测试结果纳入研究,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低于加拿大样本群的6.76岁。GMFCS 1~5级的GMFM最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与加拿大研究结果相比,GMFCSⅠ级和Ⅱ级的GMFM最大值明显较小,而GMFCSⅢ~Ⅴ级的GMFM最大极值较为相似。年龄-90在GMFCSⅢ级和Ⅳ级间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其余各级别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加拿大研究各级别间年龄-90的差异主要表现为GMFCSⅠ级和Ⅱ级明显高于Ⅲ~Ⅴ级。本研究的年龄-90在各个级别均明显低于加拿大样本。结论本研究对象中GMFCS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最大值区域,但是运动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加拿大研究的水平,应该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12-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R742.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