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河北省的示范效果初报
【机构】 河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 河北省邯郸市植物保护站;
【摘要】 棉铃虫是制约河北省棉花生产持续高效发展的主要障碍。河北省引进并通过品种审定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新棉33B",1997年在全省示范面积达到5000hm~2,成为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项新技术。为了探讨以转基因抗虫棉为基础的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新技术体系,河北省植保总站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合作,1997年在邯郸、衡水、沧州、邢台4市棉花主产区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①在第二代棉铃虫大发生的情况下,Bt棉全代不用化学农药防治,对棉铃虫的防效和保顶尖效果很好,虽有一定数量的蕾被害,但对产量影响不大;②Bt棉对第三、四代棉铃虫的效果明显不如二代期,其中第三代有3~4龄幼虫、一般百株8~10头,第四代有5~6龄幼虫、百株达10头以上,如不用药剂防治则蕾铃被害较多,对棉花产量有较大的影响;③Bt棉田中棉蓟马、棉叶螨、棉尖象、棉盲蝽和美洲斑潜蝇等害虫的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常规用药防治棉田,且部分地块发生较重,对棉花产量有较大的影响;④初步探索了Bt棉田的配套防治技术,不用药防治第二代棉铃虫,对第三、四代棉铃虫用药防治3~5遍,较好地控制了棉花病虫危害,Bt棉示范区平均增产8.6%,每公顷增收皮棉100.5kg,平均公顷节约防治费用765元;⑤为促进本省棉花生产的恢复和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Bt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非目标害虫和病害的配套防治技术以及棉铃虫的抗性预防与治理对策等问题的研究,建议在这些研究未取得明确结果的情况下,应适当控制Bt棉的推广速度和面积,在2000年之前不宜超过全省和当地总植棉面积的60%~70%,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病虫监测和应急防治工作。
- 【会议录名称】 “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
- 【会议名称】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1998-10-08
- 【会议地点】中国重庆
- 【分类号】S435.62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