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绿盲蝽危害后寄主体内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柏立新魏书艳肖留斌谭永安赵洪霞

【机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绿盲蝽是一种多食性害虫,近年来在棉田内外迁移扩散、辗转为害已成为棉田主要害虫。本试验以绿盲蝽适合度不同的苜蓿、绿豆、Bt棉、甜叶菊、大豆为寄主材料,研究其受绿盲蝽为害后,各寄主植物体内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等与抗逆性相关的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探讨植株体内碳氮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变化与绿盲蝽喜好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期分析各寄主植物在虫害胁迫下植株自身的生理防卫机制与耐害补偿机制的差异,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受害后各寄主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较未受害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在10%~30%之间。降幅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豆(-30.46%)>苜蓿(-12.29%)>甜叶菊(-12.10%)>大豆(-10.82%)>Bt棉(-10.43%)。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大,相同处理时间内,不同寄主植物受绿盲蝽为害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有增有减。受害后,绿盲蝽适合度较高的苜蓿与绿豆体内的糖含量迅速增加,增幅分别高达62.10%、31.90%。大豆、甜叶菊、Bt棉受害后体内糖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甜叶菊与Bt棉降幅均为37.20%,而大豆的降幅较低,仅为7.40%。受害后,各寄主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依次为:绿豆(-38.20%)>Bt棉(-33.15%)>甜叶菊(-15.67%)>苜蓿(-13.66%)>大豆(-11.44%)。表明受害后以绿盲蝽适合度较高的寄主蛋白质含量下降更显著。受害后,除Bt棉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28.79%)外,其他供试寄主体内脯氨酸含量均增加,增幅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53.47%)>绿豆(19.29%)>苜蓿(17.15%)>甜叶菊(5.60%)。表明寄主受绿盲蝽为害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内游离脯氨酸的积累,以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提高逆境生存的能力。3种保护酶中POD酶活性均增加,其中苜蓿增加最显著,增幅达133%。SOD酶活性仅大豆有所下降,其他寄主受害后SOD酶活性的增幅次序为:Bt棉>苜蓿>绿豆>甜叶菊,其中Bt棉的增幅为7.32%。Bt棉与绿豆植株体内CAT酶在受害后明显增加,Bt棉增幅高达162.3%,而苜蓿、大豆、甜叶菊受害后其CAT酶活性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3种保护酶活性有增有减,但其活性变化与寄主适合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绿盲蝽寄主适合度生理指标
  • 【会议录名称】 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09-10-27
  • 【会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 【分类号】S433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China Society of Plant Protection)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