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状演变研究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摘要】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与土壤密不可分,研究土壤的变化对于整个生态修复过程意义重大。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科学依据。在标准地内典型地段挖取剖面,并用环刀每隔10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淋溶棕褐土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最小持水量随退耕还林年限增长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不规则的"S"型曲线;有机质和碳的变幅以农耕地、退耕18a和32a天然林最大,呈"V"型变化;土壤C/N趋于减小,表明在退耕还林地上土壤氮素供应充足。在0~20cm土层,土壤密度与全氮、碳含量负相关,与粘粒含量正相关,而在20~40cm土层,土壤密度与全氮、碳含量和粘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当各种外应力侵蚀土壤时,对土壤的损伤随侵蚀深度加深而加重;由于土壤粘粒与全氮、碳含量正相关,土壤粘粒减少导致土壤的氮素衰减和稳定性降低。
- 【会议录名称】 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
- 【会议名称】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和生态学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 【会议时间】2007-07-15
- 【会议地点】中国内蒙古根河
- 【分类号】S714
-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