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和预后的评价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范学文杨丽刘南平孙海锋周宜蓉

【机构】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类型,起病急,症状重,临床表现不典型,其治疗的时机与预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及预后的评价,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0-2004年9月本院资料较完整的 52例病毒性脑炎,以期评价脑电图和MRI在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细胞学和常规、生化检查以及头颅MRI确诊,并除外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的住院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7-52 岁,平均30.4.岁。临床表现:头痛、发热34例,精神异常16例,癫痫发作13例,意识障碍19例,肢体瘫痪10例,失语2例和脑膜刺激征26例。52例均行脑脊液和MRI检查,血清和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脑电图采用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进行常规描记。全部病例的首次脑电图记录均在发病后7天内完成,记录2次者28例,记录3次以上者12例,共行脑电图检测97次。脑电波分型标准:①弥漫性慢波型:各导联出现弥漫性多形性δ及θ活动,可以一侧为优势或额、颞区明显,伴或不伴尖波、棘波。②额、颞区慢波型:一侧或双侧额、颞区慢波。③周期波型: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双相或多相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及棘慢波综合呈周期性出现,广泛分布于一侧半球或局限一侧的某一区域,或两半球同步出现以一侧占优势,每1、2秒出现1次。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慢波:阵发性高波幅多相尖波或慢波或尖慢波综合每1.5-2秒或更长时间重复出现,可以额、颞区占优势。MRI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0型磁共振仪,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和FSE序列对脑部扫描;结果:52例均在发病后7天内记录脑电图,异常率92.3%(48/52),4例首次脑电图正常者分别在14天复查出现异常。异常脑电波构型:弥漫性慢波型32例(61.5%),其中慢波以双侧或单侧额、颞区占优势者20例;额、颞区慢波型10 例(19.2%);周期波型10例(19.2%)。病程中脑电图转变为爆发抑制图形2例,电沉默图型1例。52例均在发病1周内行 MRI检查,异常率为61.5%(32/52例)。MRI显示病变侵犯单侧或双侧颢叶,常累及额叶,尤其是额叶眶面,同时可扩展至顶叶、枕叶及岛叶。MRI图像上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结论:MRI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EEG对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优于MRI。

  • 【会议录名称】 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06-09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512.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