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
【机构】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最新方法,其安全性及疗效已得到初步肯定。但是,PTSMA所致的心脏损伤和心肌疤痕是否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危险、对猝死是否有预防作用仍然是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观察了31例HOCM患者行PTSMA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电指标改变,探讨PTSMA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及术中防止Ⅲ度AVB的有效措施。方法病例资料:对31例HOCM患者行PTSMA术,男性2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6.4±10.4)岁。所有患者均长期服用过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但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合并症: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心房纤颤4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1例。PTSMA方法:局麻下完成手术,术中监测I、V1导联心电图,使用类似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器械,将1.5~2.0mm X 9~20mm over the wire球囊导入靶血管,扩张球囊闭塞靶血管,通过球囊中心腔行心肌声学造影,进一步定位消融靶血管和靶区域,然后经球囊中心腔注射无水酒精0.8~1.5ml/次/90秒,注射无水酒精全过程均在透视监测下进行,实时监测心电、压力。术后在CCU常规监护72小时,每天复查一次心电图。术后一周复查心脏彩超和Holter。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完成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QRS时限[(124.0±24.3)ms vs(96.2±15.7)ms,P=0.000]明显延长,QTc间期[(469.1±32.1)ms vs(435.3±41.9)ms,P=0.004]、PR间期[(170±28)ms vs(161±25)ms,P=0.044]稍延长,QT间期、QTd、RV5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66.7%,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9.7%,一过性AVB发生率为25.8%,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率为19.4%,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6.5%,无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病例,心电无明显变化者5例(16.1%)。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61.3%,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9.7%,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6.5%,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率为12.9%,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9.7%;1例(3.2%)出现新发Q波。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无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及死亡病例。结论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传导阻滞最为常见,综合心电监测、心肌声学造影是降低严重心率失常发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2.2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