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 安春生; 严激; 徐健; 范西真; 刘伏元; 朱洁明; 韩晓平;
【机构】 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2001年12月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共212例。按心脏起搏器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VVI组105例,年龄60~85(65.3±9.9)岁,冠心病62例,高血压病40例,心肌病2例,不明原因1例,合并糖尿病7例;DDD组107例,61~89(66.1±9.1)岁,冠心病59例,高血压病42例,心肌病4例,不明原因2例,合并糠尿病3例。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满足下列标准之一:1)证实有症状性窦性停搏≥3s;2)证实无症状性窦性停搏≥5s;3)长期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伴有乏力,呼吸困难,或4)窦性心动过缓,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排除标准:临床上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起搏器置入术前已有心房颤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女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合并糖尿病比率在VVI组为6.6%(n=7),在DDD组为2.8%(n=3)无统计学差异,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心衰竭住院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终点:①VVI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VVI组患者有26例(24.8%),DDD组患者有11例(10.3%),DDD组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较VVI组降低(P<0.005)②中风发生率:VVI组患者有6例发生脑卒中(5.7%),而本研究DDD组无1人发生脑卒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心力衰住院率及死亡率:VVI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过积极的抗心衰治疗: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而死亡。而DDD组患者均无心力衰竭而住院,随访至今无死亡。结论采用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不同,与安装单腔起搏器的相比,安装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纤颤和心源性脑梗塞的机率明显减少,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1.7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