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亚太地区的现今构造运动与应变

Present - day Tectonic Movement and Strain of Asia - Pacific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延兴李智马宗晋郭良迁张静华张中伏

【Author】 LI Yanxing LI Zhi MA Zongjin GUO Liangqian ZHANG Jinghua ZHANG Zhongfu 1 First Monitoring Center, Chinese Seismological Bureau, Tianjing 300180 2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机构】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摘要】 根据亚太地区空间大地测量的结果,应用板块的刚性弹塑性运动方程,建立了太平洋、欧亚、菲律宾海、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的旋转应变模型。分析了亚太地区的速度场、应变场和板块边界的运动状态。欧亚板块绕其旋转轴顺时针旋转,SE方向与菲律宾海和太平洋板块汇聚。太平洋板块逆时针旋转,NW方向向菲律宾海和欧亚板块俯冲。菲律宾海板块顺时针旋转,NW方向向欧亚板块俯冲。印度板块逆时针旋转,N9°E方向向欧亚板块碰撞俯冲。澳大利亚板块逆时针旋转,N8°E方向向欧亚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太平洋与欧亚板块近EW方向(NWWSEE)相对扩张,菲律宾海板块EW向压缩,以及印度与澳大利亚板块的近EW方向(NEESWW)压缩是亚太地区应变场的基本格局。所有板块边界都处于一侧板块向另一侧俯冲或碰撞的状态,板块的运动状态与其周围边界带的运动状态是协调统一的。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沿岸的一系列岛弧和海沟构造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结果。而中亚和南亚的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一系列山脉的发育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NNE东向碰撞推挤的结果。东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脊的NW向扩张,北大西洋中脊SE向扩张,印度洋中脊的NE向扩张是亚太地区构造运动与变形的主要驱动力。当两板块相遇时,一板块向另一板块俯冲的必要条件是;俯冲板块一侧的地壳比另一侧低,垂直且指向边界的运动速率比另一侧大,两侧的汇聚速率比较高。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detic observations in Asia - Pacific, and elastic - plastic equations of plate, a rotational strain model of Pacific, Eurasia, Phillipine Sea, Indian and Australian plates was established. The velocity field, strain regime of Asia - Pacific, and movement pattern of pate boundaries were discussed.

【关键词】 亚太地区现今构造运动应变
【Key words】 Asia-Pacific regionPresent-dayTectonic movementStrain
  • 【会议录名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P542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