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单核细胞活化在急腹症并发脓毒症发病学中的意义及复方清下汤影响的临床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盛林陈海龙殷朔毕伟关凤林

【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

【摘要】 急腹症是外科临床一大类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脓毒症则是急腹症外科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由其导致的脓毒性休克已经成为急腹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近的统计(2001年),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脓毒症,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一般认为,脓毒症可以不依赖细菌和毒素的持续存在而发生和发展;细菌和毒素仅起到触发作用,其发展与否及轻重程度完全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因此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炎症反应失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脂多糖受体(sCD14)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CD14mRNA的表达规律,探讨内毒素、TNF-α、sCD14和单核细胞活化在急腹症并发脓毒症发病中的意义及中药复方清下汤抑制单核细胞活化防治急腹症并发脓毒症的作用机制。方法:38例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简称常规组),另一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复方清下汤(简称中西组)。另设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确定为研究对象时,进行APACHEⅡ评分。于入院24小时内、第3、7天采取外周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TNF-α,ELISA法检测血清sCD14,鲎试剂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ET含量。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法相对定量TNF-αmRNA及CD14 mRNA。结果:1.入院时,常规组和中西组血浆ET、血清TNF-α、sCD14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7天,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含量与入院时相比显著降低(P<0.05),尤以中西组更为显著(P<0.01),并且中西组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第7天,中西组血清TNF-α含量与入院时及同期常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P<O.01);第3、7天,中西组血清sCD14含量与入院时相比显著降低(P<0.01),并且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血清sCD14含量(P<0.05)。2.入院时,常规组和中西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两组患者TNF-αmRNA表达水平与入院时相比显著降低(P<0.01);并且中西组TNF-αmRNA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CD14mRNA表达水平在中西组、常规组与正常组以及中西组与常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3.相关分析表明:入院时、第3天血清sCD14与内毒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414,P<0.05;r=0.48,P<0.01);入院时、第3天、第7天血清TNF-α与内毒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43,P<0.01;r=0.34,P<O.05;r=0.592,P<0.05);入院时,第7天,TNF-αmRNA与血清TNF-α、血浆内毒素显著正相关(r=0.575,P<0.05;r=0.787,P<0.01;r=0.473,P<0.05;r=0.782,P<0.01)。结论:1.内毒素、TNF-α及sCD14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2.脓毒症时,存在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活化,TNF-αmRNA表达增强、TNF-α分泌增多。3.持续升高的血清sCD14提示预后不良。4.应用复方清下汤治疗脓毒症可显著降低内毒素、TNF-α及sCD14的水平,并且抑制单核细胞的活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是治疗脓毒症的有效途径之

  • 【会议录名称】 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与基础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病学习班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与基础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3-10
  • 【会议地点】中国大连
  • 【分类号】R656.1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急腹症)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辑部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