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钾对维吉尼亚型花生烂果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1964——66年期间,两年多的时间试验种植维吉尼亚46——2型的花生品种,在初花期施用石膏(CaSO42H2O)最高用量为3090公斤/公顷(412斤/每亩)减轻烂果。这种烂果是花生收获前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1964与1965年试验,石膏能增加生米产量,而减低特大种子率与秕果率。整个三年中石膏能增加荚壳的钙含量,而减少钾的含量及烂种率。 1965年初花期施用硫酸镁(M9SO4)1345公斤/公顷(合180斤/每亩)增加烂果病害与烂种率,而减低荚壳的钙含量。 1965年施用硫酸钾(K2SO4)1510公斤1公顷(合200斤/每亩),1966年施用硫酸钾1010与2020公斤/公顷,增加烂果病害、荚壳的含钾量与烂种率。硫酸钾也减低生米产量与特大种子率、秕果率与荚壳中的钙含量。1961——1962年美国费吉尼亚州(Virginia)花生收获前烂果病害发生相当严重,例如,1961年种植“维吉尼亚46——2”型,花生荚果在正常收获前五星期因烂果平均减产32%(Garren,19649,1964c)。研究间隔性烂果病害时容易与常见的两种叶斑病混淆(Garren,1966)。因此,象是一种在土壤中有症状的特殊病害,这种荚果腐烂的病害就叫做“烂果”(Garren,1966,1967)。 Garren研究指出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是最主要的病原,而茄丝核菌(Rhizoctonis olani Kuehn)也是烂果的一种主要病原,最?
- 【文献出处】 花生科技 , 编辑部邮箱 ,1974年01期
- 【被引频次】1
- 【下载频次】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