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关闭
石油二厂催化裂化柴油化学方法脱硫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英文篇名】 Desulfuration for Catalytic Cracking Diesel Oil From No.2 Refinery
【下载频次】 ★★★★☆
【作者】 杨丽娜; 李德飞; 李东胜; 秦永航;
【英文作者】 YANG Li-na 1; LI De-fei 2; LI Dong-sheng 1; QING Yong-hang 1(1.Department of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Fushun Petroleum Institute; Liaoning Fushun 113001; China; 2.No.2 Refinery; Fushun Petrochemical Co.; China);
【作者单位】 抚顺石油学院石化分院;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一厂; 抚顺石油学院石化分院 辽宁抚顺; 辽宁抚顺;
【文献出处】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Fushun Petroleum Institute,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二甲亚砜; 柴油; 脱硫; 抽提; 化学氧化;
【英文关键词】 DMSO; Diesel oil; Desulfuration; Extraction; Chemical oxidation;
【摘要】 采用氧化反应与溶剂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柴油进行了脱硫实验 ,双氧水与冰醋酸作氧化剂 ,它们反应生成的过氧乙酸可以把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有选择性地氧化成相应的具有很强极性的砜。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使用极性溶剂二甲亚砜将这些砜从柴油中除去 ,从而降低了硫含量。实验过程中分别考察了氧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氧化温度、剂油比、抽提温度等对催柴硫含量的影响。结合生产实际 ,确定了实验室适宜的操作条件 :反应温度 85~ 90℃ ;氧化剂用量 10 .0 (氧化剂用量与硫含量摩尔比 ) ;反应时间 2 0min ;剂油比 1.0 (体积比 ) ;抽提温度室温。结果表明 ,在适宜实验条件下 ,抽余油的硫含量可以降至 5 0 0 μg/ g以下 ,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英文摘要】 A combination process of chemical reaction and physical ex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eroxyacids prepar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 and acetic acid was used as oxidation reagents, with which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diesel could be conver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ulfates. Dim ethyl sulfoxide (DMSO) is an effective solvent for extracting such sulfates from diesel, so the sulfur was removed. We studied the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oxidation and extraction, such as the quantity of the ...
【分类号】 TE624.51
【正文快照】 硫是自然存在于汽油、柴油中的一种有害的物质。汽油和柴油中的硫在高温燃烧时生成硫的氧化物 ,不仅可以转变成酸腐蚀、损坏发动机的部件 ,而且排出机外散逸在空气中还会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1] 。目前 ,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 ,各国都积极致力于降低硫?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工业技术
  石油、天然气工业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石油炼制
     炼油工艺过程
      精制处理
       化学精制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