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关闭
能源地下工程的概念、应用与前景展望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英文篇名】 An Introduction to Energy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下载频次】 ★★★★★
【作者】 夏才初; 曹诗定; 王伟;
【英文作者】 XIA Cai-chu1; 2; CAO Shi-ding1; WANG Wei1; 2 (1.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R.China; 2.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China);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文献出处】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 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3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能源; 地下工程; 地源热泵; 地热能;
【英文关键词】 energy;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geothermal energy;
【摘要】 将地源热泵系统的热交换环路管埋入地下结构基坑围护结构内、基础底板下、桩基内、地铁隧道内以及新奥法施工的隧道内,形成能源地下工程。提出了能源地下工程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各种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地热能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能源地下工程技术在奥地利维也纳地铁二号线延伸段的实际应用情况,并简单总结了能源地下工程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进展情况。能源地下工程是传统地源热泵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它克服了传统地源热泵系统占地和初始成本高的缺点,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英文摘要】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absorb pipes in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retaining structures of foundation pit,piles,bottom slabs,shield tunnels,or tunnels constructed by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an energy geothermal engineering,a new kind of system for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is established.Firstly,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conception of energy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ft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echniques for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150)
【更新日期】 2009-08-10
【分类号】 TU833
【正文快照】 1引言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而该部分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大部分地区供热仍然主?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工业技术
  建筑科学
   房屋建筑设备
    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
     供热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