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退耕还林还草是—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也会影响退耕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切实可行的后续补偿机制直接关系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持续性发展。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南端的斜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人为干扰强烈,石漠化现象严重,直接威胁到了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生态恢复与重建迫在眉睫。有鉴于此,2002年起实施了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客观评价其生态综合效应,并对植被土壤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评判,是该区域研究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退耕还林还草景观单元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环江古周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区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小尺度着手,以坡耕地为对照,选择了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等7个模式,通过样方设置和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与分析,以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植被和土壤生态效益,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影响因子,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