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闭
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     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本系统暂不支持迅雷或FlashGet等下载工具
【作者】 石志鸟;
【导师】 程杰;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学位年度】 2007
【论文级别】 博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南京师范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08-10
【关键词】 杨柳; 意象; 题材; 情感; 象征;
【英文关键词】 willow; image; theme; sensation; symbol;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杨柳题材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杨柳意象的审美表现,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一章。 上编六章主要论述了咏柳文学的繁盛和杨柳题材创作的历史进程: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杨柳题材历史悠久,形态丰富,作品繁多。汉代杨柳赋、晋朝乐府《折杨柳》和中唐《杨柳枝》的兴起,构成了杨柳题材创作的重要方面。 杨柳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但只是作为比兴的媒介。先秦主要关注杨柳的实用价值,对其审美价值很少关注。由于重视实用价值,先民主要从整体上关注杨柳发芽早、长势旺、生命力强的种性特征。汉代,杨柳开始作为独立的表现对象出现在杨柳赋中。杨柳赋对杨柳的枝、叶、干进行了详尽的描摹,彰显了杨柳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咏柳诗的出现,拓展了杨柳题材。杨柳赋分为三个时期:汉晋是发生繁荣期,唐宋是沉寂新变期,明清是复兴繁盛期。《折杨柳》主要分为三种:横吹曲《折杨柳》、相和大曲《折杨柳行》和清商曲《月节折杨柳歌》。横吹曲辞《折杨柳》与杨柳的关系最密切,多是柳之早芳触动闺人念远、征人怀乡的触景生情之作,它加强了杨柳和相思之间联系。《杨柳枝》是由《折杨柳》演变...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on willow and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n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there are eleven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ncluding six chapters is mainly about the flourish of the writings on willo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on willow: Willow is an important theme and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theme of Willow has centuries-old history, and has many kinds of forms. There are many writings on Wil...
【更新日期】 2007-09-13

【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程杰    导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1] 李江才.白居易花卉诗歌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21
[2] 严瑶.中国古代文学木芙蓉意象与题材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21
[3] 郑尧丹.中国古代文学杜鹃花意象与题材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21
[4] 凌帆.花朝节文学与文化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5
[5] 邢云龙.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20
[6] 王珏.茉莉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8
[7] 任健.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9
[8] 邢琳佳.中国古代苔藓文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9
[9] 张晓东.中国古代文学灵芝意象与题材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9
[10] 高尚杰.中国古代咏草诗赋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8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和研究
    古代文学(~1840年)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