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闭
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与良渚玉器兽面纹关系之研究  
   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本系统暂不支持迅雷或FlashGet等下载工具
【作者】 黄姗;
【导师】 陈绶祥;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科专业名称】 美术学
【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6-06-23
【关键词】 良渚文化; 兽面纹; 中原文化; 传承;
【英文关键词】 The Liangzhu Culture; Shoumian pattern; The local Central Plains; Transmit;
【中文摘要】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高度发达的古文化,但是它与其后出现的马桥文化之间却缺乏明确的继承关系,似乎是突然消失了。对于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和去向问题,有学者从环境考古学及对重大历史人物的考察等角度进行过阐释,但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即将步入文明门槛的古文化,其文化因素是怎样传承的呢?为什么在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兽面纹形象,似乎是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复活了呢?如果良渚文化因素真的因为上古时期自然灾害或扩张征战等原因出现北迁的现象,那么它是怎样与当地的中原文化融合又有什么样的表象可以证明呢?本文结合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力图通过梳理良渚文化兽面纹与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关系,来解读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传承体系,为理解良渚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英文摘要】 The Liangzhu Culture, a highly developed ancient culture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i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Taihu Area. It seems that Liangzhu Culture has little clear inherited relation to the Maqiao Culture, which appeared later. Some experts have expatiated the discontinu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from various angles, including reviewing th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s. As a highly developed ancient culture in the late Neolit...
【更新日期】 2006-08-15

【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陈绶祥    导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1] 黄姗.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与良渚玉器兽面纹关系之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 董立军.青州佛教造像艺术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
[3] 周进生.明清画谱画诀初步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4] 王国仕.岭南画派粤外画家艺术风格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5]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6] 梁江.中国美术鉴藏史纲[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7] 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8]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9] 陆军.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10] 周宗亚.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历史、地理
  文物考古
   中国文物考古
    各种材料器物
     金属器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