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6 条
[1] | 刘欣. 葎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析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10
.
|
[2] | 索雅丽. 辣椒疫霉病生防芽孢杆菌快速筛选及菌株B006的代谢活性物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
[3] | 阮铃铃. 植物多酚抑藻效能与其作用下藻细胞生理特征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4] | 徐蕊. 红车轴草潜在化感物质对生长素和抗氧化酶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
[5] | 淡静雅. 曼地亚红豆杉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6] | 何冬明. 黄檗主要防御蛋白活力和酚酸含量的时序变化[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7] | 刘斌. 黑龙江省湿地土壤腐殖质组分和碳密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8] | 刘姗姗. 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精油的除草活性组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9] | 雷锋杰.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10] | 庄月娥. 水稻抑草作用关键基因的分子生态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 条
[1] | 李坤. 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0
.
|
[2] | 刘素慧. 大蒜连作障碍形成机理及EM缓解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3] | 贾俊英. 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4] | 杨莉. 加拿大蓬化感作用及抑菌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5] | 赵利. 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群落生态位及优势伴生杂草化感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1
.
|
[6] | 马溶慧. 氮素调控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纤维比强度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
[7] | 傅小伟. 蔬菜DEHP污染状况及污染成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2
.
|
[8] | 杨立学. 落叶松对胡桃楸化感作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
|
[9] | 沈荔花. 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7
.
|
[10] | 孙墨珑. 核桃楸的杀虫活性及活性成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8 条
[1] | 李亮亮,李天来,张恩平.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5)
.
|
[2] | 高红春,李富恒,周艳丽. 植物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
|
[3] | 张益民. 紫茉莉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2)
.
|
[4] | 刘成,马凤鸣,吴蕾,王蝉蝉,王安娜,李业成. 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及化感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
[5] | 邓振山,李军,苏永杰. 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
|
[6] | 杨海艳,罗中泽,李桂花,徐成东. 肿柄菊对绿豆和水稻种子的化感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3)
.
|
[7] | 王春晴,刘强,李蕾.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1)
.
|
[8] | 乔勇. 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分析——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4)
.
|
[9] | 王千,覃逸明,黄雨清,聂刘旺. 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
[10] | 魏莎,李素艳,孙向阳,张骅,张强,郝利峰. 根分泌物及其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 2010,(18)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 边归国. 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1
.
|
[2] | 孙永艳,桑晓清,周利娟. 6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几种入侵杂草的除草活性测定[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
[3] | 林文雄,熊君,王经源,林瑞余,李兆伟,李振方,沈荔花,陈婷. 作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与展望[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4] | 何海斌,王海斌,方长旬,甘邱锋,吴文祥,郑群祥,林文雄. 含氧萜类化合物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与互作效应[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 2006
.
|
[5] | 宋文超. 西芹鲜根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