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 条
[1] 刘艳华. 大肠杆菌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
[2] 王仙. 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变异研究及黄酮提取工艺优化[D]石河子大学, 2010 .
[3] 廖莉娟. ε-聚赖氨酸的菌种选育及合成过程强化[D]江南大学, 2010 .
[4] 郑月. 萝芙木MCT、HDS、SGD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西南大学, 2011 .
[5] 刘百萍. 荚果蕨黄酮类成分含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6] 王丹. 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7] 芦佳.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多酶基因协同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8] 李晓萍. DNA shuffling技术在解除AroG所受苯丙氨酸反馈抑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 2010 .
[9] 王静. L-苯丙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D]江南大学, 2011 .
[10] 张春艳. L-4-氟苯丙氨酸等6种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彭祺. 镧对UV-B辐射胁迫下大豆幼苗内源激素与类黄酮代谢影响[D]江南大学, 2010 .
[2] 周海岩. L-苯丙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代谢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 2011 .
[3] 刘金强. 以L-苯丙氨酸为“手性源”合成(S)-吲哚啉-2-甲酸及其衍生物[D]浙江大学, 2010 .
[4] 胡昌云. 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AroG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
[5] 董新纯. UV胁迫下苦荞类黄酮代谢及其防御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
[6] 李玉平.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7] 于金龙. 大肠杆菌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
[8] 苏艳. 苯丙氨酸解氨酶菌株的选育及其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D]广西大学, 2008 .
[9] 孟凡欣. 埃博霉素高产菌株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
[10] 庞海河. 增强UV-B辐射下南方红豆杉形态、结构及代谢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4 条
[1] 许宏宣,常凯,马丽利,郑月,刘小强. 萝芙木异胡豆苷-β-D-葡萄糖苷酶(SG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9) .
[2] 冷崇姣. L-苯丙氨酸的制备与应用前景[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
[3] 王全军,何炜,李晓晔,王巧峰,王平安,张生勇. 用两种可回收辛可尼定季铵盐催化剂催化合成L-苯丙氨酸[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13) .
[4] 李晓萍,边英男,郝瑞昕,江培翃,黄伟达. 利用DNA shuffling构建部分解除对氟苯丙氨酸反馈抑制的aroG[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5] 屠春燕,郑天,徐娟,周华,韦萍. 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体系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分析[J]分析试验室, 2007,(11) .
[6] 屠春燕,郑天,周华,韦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于酶法制备L-苯丙氨酸生产过程的监测[J]分析仪器, 2009,(05) .
[7] 王炜,欧巧明,杨随庄. 苦荞麦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杂粮作物, 2010,(06) .
[8] 陈永亨,樊亚鸣,顾采琴,周叶燕. 食品添加剂中咸味风味剂行业知识产权状况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9] 蔡彩虹,田丰,杜润峰,杨途熙,郝文芳. 达乌里胡枝子紫外吸收物质和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及增强UV-B辐射的动态响应[J]草地学报, 2014,(03) .
[10] 丛莹,黄铭茜,刘明月,臧颖,郑兆娟,欧阳嘉.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生物转化液中L-苯丙氨酸和反式肉桂酸[J]广东化工, 20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