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 滕文凤. 南京市苗木根际寄生线虫种类及种群季节动态[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
[2] | 孔祥超. 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expansin的克隆和分析及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
[3] | 丁智慧. 土壤孢囊线虫量对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 2010
.
|
[4] | 董春江. 连作大豆根系孢囊线虫着生量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 2010
.
|
[5] | 远方. 大豆抗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1
.
|
[6] | 郑伟. 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
[7] | 刘晓英. 黑龙江省东部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
[8] | 陈观水. 大豆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D]福建农林大学, 2004
.
|
[9] | 张忠臣. 大豆基因组作图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 2004
.
|
[10] | 司兆胜. 土壤环境对大豆胞囊线虫繁殖影响及大豆抗性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王大刚,卢为国,马莹,刘宁,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J]大豆科学, 2009,(06)
.
|
[2] | 孙玉秋,许艳丽,潘凤娟,李春杰.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大豆通报, 2007,(02)
.
|
[3] | 宋洁,许艳丽. 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及其生防因子研究进展[J]大豆科技, 2012,(01)
.
|
[4] | 薛庆喜,宦立海,张玉春,宫学凯,杨军,陈良. 不同作物茬口对重茬和连作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06)
.
|
[5] | 杜连凤,张维理,李志宏,武淑霞,龙怀玉,张认连.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种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01)
.
|
[6] | 蔡建,刘奇华. 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性机制及抗病育种[J]陕西农业科学, 2006,(06)
.
|
[7] | 王惠,段玉玺,陈立杰,王雪.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种子, 2007,(08)
.
|
[8] | 王振华,时立波,吴海燕,刘静,李秀侠.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发育进程及分布[J]中国农业科学, 2009,(09)
.
|
[9] | 孔祥超,李红梅,耿甜,黄文坤,彭德良.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 2012,(01)
.
|
[10] | 刘树森,杨巧,简恒.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J]植物病理学报, 2015,(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