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4 条
[1] 陈绍志.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2] 吴金友.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3] 赖力.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 2010 .
[4] 田徵.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5] 夏艳清. 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
[6] 李林杰.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7] 张志栋.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
[8] 万宇艳. 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9] 倪外.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10] 曹吉鑫. 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53 条
[1] 徐延熙,马建国,卢俊英,徐晓琳. 济南市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12) .
[2] 王璐,肖健.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5) .
[3] 王卫红.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5) .
[4] 张静,赵璟. 松华坝水源区新农村建设低碳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5]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0) .
[6] 李林杰,许振成,罗琳,黄璜,李劲松,赵志彬,陈月华,何清林. 县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中低碳高值农业技术研究——以韶山灌区在建生态循环农业园种养业发展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1) .
[7] 董谦,张培,薛宝颖,梁山. 基于低碳农业经济理论的白洋淀湿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8] 李林杰,许振成,罗琳,黄璜,李劲松,赵志彬,陈月华,何清林,方建武,曾北危. 低碳高值农业污染链阻控-产业链延展技术耦合模式研究——以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9] 秦光蔚,陈爱晶,周祥,徐汉亿,孙进. 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6) .
[10] 田琪,杜欣,张恒铭,周建华. 农机补贴对农户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3 条
[1] 马玉霞. 加强低碳高效农业技术研究应用[A]经济策论(上)[C], 2011 .
[2] 李芬,夏春海,蔡旭华,赖玉珮. 生态新城碳收支研究——以上海市南桥新城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 2011 .
[3]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4] 刘军. 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5]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 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6] 李晔,邹迪明. 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1 .
[7] 徐高,杨中柱. 发展我国低碳农业的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
[8] 陈爱萍,张存岭,赵德勤,朱占英. 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加速淮北城市转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
[9] 王守雷. 试论后京都规则下我国林业碳汇的前景和对策[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
[10] 曾文革,陈娟丽. 林业碳汇国际法规则的谈判及我国的应对[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