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8 条
[1] 李达. 出口桂油香气成分分析及有害物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2] 黄永辉. 基于SPME/GC的茶油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3] 杨蕾. 浙江红花油茶水代法制油工艺及品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4] 权真真. 珠江广州段水体中五氯苯酚的检测及其微污染降解处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
[5] 王敬贤. 环境因素对人造板VOC释放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6] 董建丽. 三种C_(18)毛细管整体微萃取柱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
[7] 张明. 野菊花抗氧化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初步分析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 2011 .
[8] 郭大全. 微乳液色谱在环境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 2011 .
[9] 何怡.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尼古丁和可替宁的方法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 .
[10] 卢委委. 样品中农药残留的现代处理技术和分析测定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张胜利. 基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特征的预处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
[2] 刘晓君. 炒籽对花生油风味和品质的影响[D]江南大学, 2011 .
[3] 钟科军. 几种电分析技术及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的理论与应用[D]湖南大学, 2005 .
[4] 杨泽玉.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理论及其用于评估沉积物孔隙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可给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 .
[5] 张明翠. 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的荧光免疫分析研究及应用[D]东华大学, 2006 .
[6] 陈松涛. 纳米二氧化钛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分离/富集/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研究[D]江苏大学, 2008 .
[7] 杨彩玲.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 2008 .
[8] 张铁臣. 汽油车冷起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及生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
[9] 胡燕婕. 肺癌呼气特征性VOCs的筛选及诊断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10] 龙奇志. 油茶籽油品质及其变化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9 条
[1] 朱敬芳,周永斌. GC-MS法测定杨树叶中挥发性物质研究[J]北方园艺, 2012,(06) .
[2] 郑鹏程,方世辉. 茶叶香精油的提取制备方法[J]中国茶叶加工, 2008,(02) .
[3] 廖黎燕,王亚林,孙同华,贾金平. 新型循环冷凝固相微萃取方法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6) .
[4] 唐进根,凌娜,杨哓军.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杨树叶片的挥发性物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 梁淑轩,孙汉文.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4,(01) .
[6] 李梦耀,杨婧晖,钱会. 五氯苯酚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7,(04) .
[7] 蔡敏,汪巍,邢钧,冯钰錡,吴采樱. 新型固相微萃取涂层直接检测样品中的3种多氯酚[J]分析化学, 2006,(01) .
[8] 庄惠生,郎庆,张明翠,王琼娥. 抗体包被荧光免疫法测定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J]分析化学, 2006,(S1) .
[9] 韩素琴,邢钧,吴采樱,潘坤永,杨左军,张伟亚. 利用新型聚硅氧烷富勒烯涂层分析水中酞酸酯[J]分析科学学报, 2002,(03) .
[10] 房丽萍,牛增元,蔡发,孙健.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分析方法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 2005,(06)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尹明. 岩矿分析与测试技术成就与前景[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 2008 .
[2] 蔡敏,邢钧,冯钰琦,吴成泰,吴采樱. 含葫芦脲的固相微萃取涂层用于测定塑料中的酞酸酯[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 2005 .
[3] 陈惠,朱若华,汪瑗,贾丽,谷学新. 薄层扫描快速测定塑料食品袋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 2005 .
[4] 印春生,吕玉银,杨栋,李瑞丹,胡晓芳. SPME-GC/MS分析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