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4 条
[1] 黎继烈. 金橘活性物质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2] 李杨. 桃叶珊瑚苷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药理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
[3] 刘迪. 杜仲叶抗疲劳功效分子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关联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1 .
[4] 理永霞. 杨树与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互作机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5] 王大玮. 杜仲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6] 刘红云. 丹参生长模拟模型及活性成分积累的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7] 张强. 植物抗氧化活性成分检测新方法及杜仲抗氧化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8] 许乃霞. 家蚕荧光茧色判性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
[9] 杜红岩. 杜仲含胶特性及其变异规律与无性系选择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10] 彭密军. 杜仲中高纯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新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 20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16 条
[1] 刘平,赵兰勇,孙曰波,刘张璐. 玫瑰果实生长动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1) .
[2] 朱峰,岳红,祖恩峰,庞维强,李晓银. 新型功能材料杜仲胶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
[3] 金光明,朋丽娟,戚宇,丁常宏. 中草药提取物对草杂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09,(02) .
[4] 余济海,邹盛勤.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杜仲叶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5] 刘梦林,睢鑫,崔红,王哲,李雪君. 地黄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
[6] 王红星,乔传英,古红梅.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 .
[7] 曹俊辉,谢丽玲,杨素霞,胡建国. 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3) .
[8] 龚丽霞,丁卓平. 葎草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
[9] 王小华,邓斌,张晓军,龙石红,王存嫦. 微波辅助提取贯叶连翘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10] 符稳群,林雨婷. 微波辅助萃取白花蛇舌草黄酮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0)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李帅,张燕,吴鸣建. 绿原酸及其类似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10 .
[2] 薛建平,朱艳芳,张爱民. 药用植物细胞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8 .
[3] 龚明贵,朱文学,白喜婷. 不同贮藏方式对杜仲雄花活性成分的影响[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4] 苗苗,荣莹,左平国,吕慧,贾根梅,李莉华,孙桂菊. 12种市售食用花卉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 2009 .
[5] 沈维治,廖森泰,邹宇晓,刘吉平,陈智毅,杨春英. 不同品种桑叶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 2009 .
[6] 闫松华,高迪,刘志成. 杜仲胶依顺性实验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壁报展示论文[C], 2010 .
[7] 李钦,赫锦锦,刘昌勇,杜红岩. 不同采摘期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比较[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3)][C], 2010 .
[8] 彭向前,王蕴. 抗病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A]第十二届山东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6 .
[9] 胡润淮,万焱. 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期忍冬叶中氯原酸含量的测定[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 2007 .
[10] 王世伟.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