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袁江. 早籼稻品种的演变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2] 田宝星. 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
[3] 杨世佳. 氮肥对江淮不同年代粳稻品种产量品质和氮利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12 .
[4] 贡付飞.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的演变规律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
[5] 张敏. 接种根瘤菌对鸡骨草氮素营养及相思子碱代谢的影响[D]广西大学, 2013 .
[6] 赵杨. 中国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模拟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13 .
[7] 汤开磊. 中国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模拟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13 .
[8] 张岩. 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模拟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13 .
[9] 胡玮. 两种土壤类型条件下冬小麦干旱适应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
[10] 徐建文. 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李景蕻. 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2] 李艳. 不同施氮水平对喷灌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水氮迁移转化及其利用率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5 .
[3] 王占彪.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麦—玉两熟生产的风险评价及低碳策略[D]中国农业大学, 2015 .
[4] 周丽丽. 基于CERES模型的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及水利用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15 .
[5] 刘建刚. 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差及其限制因素解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1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刘骁月,王鹏新,张树誉,王维. 基于作物模型模拟年际生物量变化的冬小麦干旱监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01) .
[2] 何太淑,刘乃郗. 从降雨指数看粮食产量风险管理——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J]调研世界, 2015,(06) .
[3] 殷春渊,张庆,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杭杰,张胜飞. 氮肥水平对不同育种时代粳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9,(05) .
[4] 贡付飞,查燕,武雪萍,黄绍敏,徐明岗,张会民,刘海龙,姜志伟,王小彬,蔡典雄.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潮土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演变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3,(12) .
[5] 徐建文,居辉,梅旭荣,刘勤,杨建莹. 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 2015,(06) .
[6] 李维,向芬,李赛君,刘红艳,包小村. 茶树铵态氮的转运与同化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15,(10) .
[7] 洛育. 黑龙江省水稻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 2010,(14) .
[8] 陈鹏飞,于延春,杨飞,熊伟,欧阳竹,王吉顺,王卷乐. 气候变化对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 2013,(02) .
[9] 刘小雪,申双和,刘荣花. 河南夏玉米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 2013,(05) .
[10] 张宏根,朱国永,封智蔷,许明,吉健安,裴艳,钱凯,汤述翥,顾铭洪.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产量与品质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 2014,(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徐建文,居辉,梅旭荣,刘勤,杨建莹. 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