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高平军. 梯形山体的地形效应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郭晓云. 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
.
|
[2] | 陈龙伟. 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
.
|
[3] | 王璐. 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
|
[4] | 李志华. 隧道结构生命全过程可靠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
[5] | 孟凡超. 土体永久变形与地震荷载特征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9
.
|
[6] | 赵宝友. 大型岩体洞室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9
.
|
[7] | 胡立黎.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填充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 2010
.
|
[8] | 黄胜. 高烈度地震下隧道破坏机制及抗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10
.
|
[9] | 崔光耀. 隧道洞口浅埋段和断裂粘滑段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
|
[10] | 何颖. 场地总体非线性动力特性识别方法[D]天津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8 条
[1] | 李志华,张光海,康海贵. 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内力的统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06)
.
|
[2] | 郭晓云,翟长海,谢礼立. 地震动双规准速度反应谱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9,(03)
.
|
[3] | 孟凡超,袁晓铭,孙锐. 地震动有效幅值不对称性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2,(01)
.
|
[4] | 韩锡勤,徐学勇. 地下隧道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综述[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S2)
.
|
[5] | 孟凡超,郭鑫. 地震动特征的统计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1,(03)
.
|
[6] | 陶桂兰,王定. 水平地震作用下高桩码头结构响应谱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 2012,(01)
.
|
[7] | 周彦良,戴俊,曹东. 曲线隧道的震害机理及抗震分析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 2013,(02)
.
|
[8] | 刘红帅,杨俊波,薄景山,刘宇. 汶川地震汉源县城高烈度异常区基岩地震动输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3,(02)
.
|
[9] | 崔臻,盛谦,刘加进,冷先伦. 高山峡谷地区洞室群工程区域地下地震动参数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3,(03)
.
|
[10] | 李永靖,张晶,张旭,邢洋. 周期比超限偏心结构扭转耦联振动控制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 韩军,李英民. 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 2010
.
|
[2] | 李志华,张其一,康海贵,刘怀相,马海君. 使用期隧道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3] | 李志华,张其一,康海贵,刘怀相,马海君. 使用期隧道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4] | 王新征,陈剑杰,邹广平,王青海. 深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抗震分析[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
|
[5] | 王新征,陈剑杰,邹广平,李萍. 探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原则[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 2010
.
|
[6] | 徐龙军,李爽,谢礼立. 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确定方法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 2012
.
|
[7] | 翟长海,武钢,李爽,谢礼立. 近场方向性效应等效脉冲地震动模型的频域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 2012
.
|
[8] | 徐龙军,谢玉见,谢礼立. 核电设计谱确定方法及其不确定性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C], 2012
.
|
[9] | 徐赫骏,李俊楠,赵麒翔,刘璐.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轴压比对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影响[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 2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