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 赵阳. 船舶姿态测量与运动模拟[D]大连海事大学, 2011
.
|
[2] | 杜宇. 工程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的建模与仿真[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3] | 金波. 并联构型三维振动平台的设计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 2011
.
|
[4] | 马永晓. 并联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动力学分析及最优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
|
[5] | 赵晓斌. 多维力加载系统对接策略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
|
[6] | 彭凯. 六自由度3-PRPS并联机构的特性理论研究与仿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
|
[7] | 梁来雨. 超大型六自由度加载平台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8] | 田培涛. 并联机器人运动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 2012
.
|
[9] | 魏德勇. 高速空间并联式坐标测量机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1
.
|
[10] | 徐友清. 两轴稳定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 2012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 李晚龙. 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分散智能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
|
[2] | 皮阳军. 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舰船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
[3] | 吴乐彬. 基于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机构的广义负载模拟理论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
[4] | 吴伟光. 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装置及其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11
.
|
[5] | 于影. 舰船航行纵向补给对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
|
[6] | 程佳. 并联4TPS-1PS型电动稳定跟踪平台的特性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
|
[7] | 李强. 并联电液伺服六自由度平台系统低速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
|
[8] | 杨鹏. 船舶六自由度运动模拟台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
|
[9] | 陈月岩. 串—并混联研抛机床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
|
[10] | 唐建林. 基于模型的液压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自适应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 吴珏斐,李维嘉,李绍安,梁来雨. 多维力疲劳试验台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1,(01)
.
|
[2] | 朱大昌,李培,崔祥府,严智敏. 四自由度全柔顺并联机构刚度分析[J]测试技术学报, 2013,(01)
.
|
[3] | 郑坤明,张秋菊. Delta机器人弹性动力学建模与模态分析[J]包装工程, 2015,(21)
.
|
[4] | 于大国,李瑞琴,武文革. 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被动隔振原理[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
[5] | 朱伟,胡爱萍,马履中. 3-PRRP~((4r))三平移并联机构及运动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07)
.
|
[6] | 冯志友,何连才,杨廷力,张策. 基于单开链单元的并联气液动连杆机构逆动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 2010,(04)
.
|
[7] | 王国明,马履中. 一种新颖柔性关节三平移并联机构的设计与仿真[J]机械设计, 2011,(11)
.
|
[8] | 刘善增,朱真才,余跃庆,刘初升,张连杰. 空间刚柔耦合并联机构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2011,(23)
.
|
[9] | 彭凯,王建平,李晓峰,胡红专. 6自由度3-PRPS并联机器人运动规划分析及仿真[J]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0,(05)
.
|
[10] | 冯志友,张燕,杨廷力,张策. 基于牛顿欧拉法的2UPS-2RPS并联机构逆动力学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 2009,(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