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4 条
[1] 张婕. 风—浪要素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于斌. 青藏铁路沿线地震灾害风险区划[D]青海师范大学, 2010 .
[3] 张善红. 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响应[D]西北大学, 2011 .
[4] 蒋伶仙. 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 2011 .
[5] 赵鲁青.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植被绿期和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6] 胡清静. 甘肃省1959-2006年气候及主要河流径流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 2011 .
[7] 杜建括. 基于遥感与实测的玉龙雪山冰川变化[D]兰州大学, 2011 .
[8] 王昊. 西藏沙棘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9] 玄明君. 黑龙江省黑土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10] 王高峰. 基于遥感技术的西藏雅江(米林—加查段)泥石流源地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8 条
[1] 穆振侠. 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2] 廖艳.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3] 白旸.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内部结构及形成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4] 肖天贵.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5] 李巧媛.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6] 张芳. 新疆奇台绿洲土壤碱化特征及遥感监测研究[D]新疆大学, 2011 .
[7] 吴永萍. 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流域大气水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8] 宋连春. 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
[9] 杜崇. 松娕平原土地荒漠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
[10] 赵瑞霞. 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水分收支与水分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29 条
[1] 郭帅,张土乔. 近10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简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8,(21) .
[2] 姚付龙. 天山北坡东部地区近47a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7) .
[3] 许磊,牛凤权. 近30年来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4) .
[4] 王兴梅,陈先刚,罗明忠. 我国湿地气候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8) .
[5] 郝学宁,李岳坦,李滨勇. 青海湖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1) .
[6] 普布次仁,赵林,除多. 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 .
[7] 姚付龙,李海冰. 西天山北坡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9) .
[8] 沈永平,梁红. 全球冰川消融加剧使人类环境面临威胁[J]冰川冻土, 2001,(02) .
[9] 李孝泽,姚檀栋,屈建军,张伟民.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J]冰川冻土, 2002,(01) .
[10] 蒲健辰,姚檀栋,王宁练,丁良福,张其花.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J]冰川冻土, 2002,(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2] WANG Erchie. High-altitude salt lake elevation changes and glacial ablation in Central Tibet,2000-2010[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 2012 .
[3] 于斌,朱连奇,梁留科,刘峰贵,周强. 青藏铁路沿线近100年地震震级与频次变化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 2011 .
[4] 郭江勇,林纾. SLP与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关系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 2009 .
[5] 张蕊,卢鹏,李志军. 海冰航拍图像分析技术[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6] 张文祥,王瑞杰,徐凌. 土地覆被变化与可持续发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2 .
[7] 罗红英,崔远来,段中德. 西藏主要农业区ET_0与主要气象因子敏感性分析[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 2010 .
[8] 高志东,张平. 1954-2001年临汾气候变化趋势[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9] 曾红玲,戴新刚,高新全,张培群. 近50年全球3个气象要素场的趋势变化及年代际突变[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
[10] 边多,唐洪,董妍,陈涛,拉巴. 近年来藏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湖面变化的影响[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