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 条
[1] 廖惠珍. 混合比率和添加剂对水葫芦甘蔗梢及象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2] 姚广龙. 王草膳食纤维提取及脱色工艺研究[D]海南大学, 2011 .
[3] 张宇. 王草营养特性与优化施肥研究[D]海南大学, 2011 .
[4] 靳博. 野生蔬菜地笋生物学特性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5] 汪甜. 狼尾草种子萌发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6] 冉景松.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7] 黄绍伟. 福建省草山草地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调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8] 殷庆仓. 桂西北喀斯特主要先锋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 2011 .
[9] 相伟. 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成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
[10] 米佳. 山西白羊草种群繁殖特性及再生性能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张荣华. 鸭茅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2] 侯钰荣.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3] 付晓萍. 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4] 张丽娟. 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5] 刘玉华.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6] 张健. 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
[7] 牟锦毅. 四川发展农区牧草的关键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8] 于江. 生物腐植酸对新疆甘草种植区产地环境综合作用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9] 康利平. 野生蔬菜—地笋生物学特性、生育规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
[10] 张怀山. 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8 条
[1] 刘宗华,袁小环,崔敏,张志国. 遮阴对狼尾草光合特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0) .
[2] 李金顺,钟顺勇,彭乃木. 温州本地黄牛杂交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 .
[3] 刘霞,彭燕,邱英. 匍匐翦股颖夏季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规律初探[J]北方园艺, 2007,(06) .
[4] 刘松柏,李攀峰,付海涵,王治喜,彭洪翠. 青贮皇竹草饲喂奶牛效果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 2008,(03) .
[5] 张霞,顾洪如,丁成龙,冉景松,许能祥. 象草若干生物学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J]草地学报, 2009,(05) .
[6] 徐伟洲,徐炳成,段东平,牛富荣. 不同水肥条件下白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研究Ⅰ.光合生理日变化[J]草地学报, 2010,(05) .
[7] 周俊杰,卓儒菊,邝先松,李师阳. 皇竹草工业原料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2010,(04) .
[8] 田福平,张自和. 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要重视草[J]草原与草坪, 2004,(01) .
[9] 许岳飞,毕玉芬,涂旭川,赵小社,孙涛. 施肥与株行距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 2006,(02) .
[10] 赵海新,黄晓群,孙海正. 刈割对无芒雀麦和苜蓿混播草地翌年头茬草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 2008,(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于江,郭萍,田云龙,蒋细良,朱昌雄. 沙化退化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趋势[A]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 2005 .
[2] 丁成龙,顾洪如,许能祥,张建丽. 象草不同株系对短日照的敏感性及种间杂交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3] 罗登,左福元,曾兵,王保全,伍莲. 重庆地区农户种草养肉牛草畜配套模式探讨[A]《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