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 刘艳华. 大肠杆菌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
|
[2] | 崔艳玲. 基因重组大肠杆菌以不同碳源合成L-苯丙氨酸的比较[D]郑州大学, 2010
.
|
[3] | 芦佳.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多酶基因协同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4] | 李晓萍. DNA shuffling技术在解除AroG所受苯丙氨酸反馈抑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 2010
.
|
[5] | 王静. L-苯丙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D]江南大学, 2011
.
|
[6] | 张春艳. L-4-氟苯丙氨酸等6种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1
.
|
[7] | 谢宁昌. 固定化细胞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4
.
|
[8] | 潘自皓. 产转氨酶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6
.
|
[9] | 李剑欣. 大肠杆菌色氨酸生物合成分支途径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
|
[10] | 罗世翊. 微胶囊固定化重组大肠杆菌萃取发酵生产L-苯丙氨酸的研究[D]厦门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 条
[1] | 李冀新,张超. L-苯丙氨酸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6,(02)
.
|
[2] | 王全军,何炜,李晓晔,王巧峰,王平安,张生勇. 用两种可回收辛可尼定季铵盐催化剂催化合成L-苯丙氨酸[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13)
.
|
[3] | 江培■,施宓,钱志康,闵太善,黄伟达. 大肠杆菌aroG基因在枯草杆菌中的分泌表达[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
|
[4] | 吴永庆,江培翃,范长胜,柴运嵘,宋大新,黄伟达. 大肠杆菌ppsA,pckA基因的克隆与串联表达[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
[5] | 郝瑞昕,边英男,李晓萍,管栋印,江培翃,黄伟达. 通过DNA shuffling技术获得初步解除苯丙氨酸反馈抑制的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AroG)突变株[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
[6] | 许敏,童正明,鲁敏,周清童. 以热量作为生物发酵过程的控制因素[J]发酵科技通讯, 2010,(02)
.
|
[7] | 陈永亨,樊亚鸣,顾采琴,周叶燕. 食品添加剂中咸味风味剂行业知识产权状况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
[8] | 许敏,童正明,叶立. 量热法监控生物发酵过程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 2009,(10)
.
|
[9] | 丛莹,黄铭茜,刘明月,臧颖,郑兆娟,欧阳嘉.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生物转化液中L-苯丙氨酸和反式肉桂酸[J]广东化工, 2015,(17)
.
|
[10] | 黄坤央,芦佳,赵越,徐琪寿,黄英武. 产L-苯丙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不同碳源对其产量的影响[J]军事医学, 2012,(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