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 条
[1] | 张彪,黄军艳,刘胜毅,赵美霞,汪承刚,董彩华. 大豆灰斑病菌菌丝块离体叶接种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1)
.
|
[2] | 任有科,于宝泉.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3)
.
|
[3] | 段会军,褚素敏,张彩英,马峙英,董晓亮,尹玉党. 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4)
.
|
[4] | 高学文,杨春,樊建坤,丁俊杰,郑天琪,马淑梅. 大豆与灰斑病菌互作早期防卫酶及可溶性蛋白的表达特征[J]大豆科学, 2003,(03)
.
|
[5] | 刘昭军. 大豆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及育种应用[J]大豆科学, 2004,(04)
.
|
[6] | 程鹏,徐鹏飞,范素杰,靳立梅,吴俊江,王金生,张淑珍.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J]大豆科学, 2013,(02)
.
|
[7] | 边大红,张瑞栋,段留生,李建民,李召虎. 局部化控夏玉米冠层结构、荧光特性及产量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11,(03)
.
|
[8] | 边大红,张瑞栋,段留生,李建民,李召虎. 夏玉米“波式”冠层结构及对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1,(05)
.
|
[9] | 张文慧,杜吉到,陈庆山,王文辉,闵丽.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01)
.
|
[10] | 沙伟,何海燕,张艳馥. 黑龙江省25份大豆品种的同工酶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10)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