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2 条
[1] 张晓. 生物综合防治法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
[2] 包塔娜. 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
[3] 张洋. 意大利蝗生态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4] 张超. 河南及冲绳种群飞蝗生殖的地理变异与生殖隔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5] 贾苗. 飞蝗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克隆及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 2011 .
[6] 夏如兵. 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7] 孔海江. 环境气象因子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 2003 .
[8] 刘新. 山西东亚飞蝗两种群有机磷抗性相关酶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 2004 .
[9] 董胜张. 绢丝昆虫野桑蚕与柳蚕卵黄原蛋白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4 .
[10] 徐建祥. 蝗灾管理系统中若干技术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
[1] 贺艳萍. 中国重要蝗区东亚飞蝗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生化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 2004 .
[2] 陶淑霞. 大草蛉卵黄蛋白及卵黄发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3] 沈宁泽. 基于MODIS数据的植被生长与东亚飞蝗发生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
[4] 刘振波. 遥感技术支持下东亚飞蝗发生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
[5] 郑先云. 斑翅蝗科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山西大学, 2006 .
[6] 陈健. 东亚飞蝗发生区芦苇LAI的遥感反演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
[7] 余鸣. 草原蝗虫生态阈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
[8] 李钢. 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D]兰州大学, 2008 .
[9] 杨美玲. 东亚飞蝗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 2008 .
[10] 牙森·沙力. 西藏飞蝗数量性状及遗传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1 条
[1] 王同伟,万雪梅,徐建祥,任宝珍,朱德海,张龙. 山东省蝗灾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2) .
[2] 曹成全,黄明远,陈申芝,刘玉升. 蝗虫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 .
[3] 曹成全,陈申芝,张知锦. 不同含水量的人工饲料对东亚飞蝗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 .
[4] 唐小村,卢芙萍. 海南东亚飞蝗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 .
[5] 周艳丽,王贵强,李广忠. 黑龙江省西部草原类型及草地蝗虫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6] 张欣杨,李杨,杨天翔,张龙. 东亚飞蝗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特性的比较[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01) .
[7] 李杨,张欣杨,张龙. 亚洲飞蝗吉林种群生理特征初报[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01) .
[8] 牙森·沙力,高松,学加热,涂雄兵,彭仕鼎,薛志平,张泽华. 西藏飞蝗发生规律的分析[J]草地学报, 2011,(02) .
[9] 王俊梅,豆卫,杨自芳,谭成虎,王滨,刘宗祥. 苦参碱对草地蝗虫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J]草原与草坪, 2008,(06) .
[10] 王磊,刘朝良. 绢丝昆虫卵黄原蛋白一级结构的特性分析[J]蚕业科学, 2005,(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孔海江,陆维松,吕国强,王小丹. 干旱、前期温度偏高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 2003 .
[2] 崔建新,冯玉洁. 茶翅蝽(半翅目:蝽科)吊飞飞行行为[A]华中昆虫研究(第七卷)[C], 2011 .
[3] 杭玉玲,包玉海,李春兰. 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的草原蝗灾遥感监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