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高彩虹. 电针缓解绝经过渡期相关症状及对性激素的良性调整效应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 条
[1] 付雨. 雷公藤多苷致大鼠卵巢功能低下模型的病理机制与中医证候属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2] 韩佩玉. “肾不藏精”母子两代的行为模式与基因表达谱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3] 陈妙霞. 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4] 曹俊岩. 雷公藤多苷致大鼠卵泡发育障碍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
[5] 潘家怡. 雷射针灸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6] 黄莉.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暑火犯肺咳嗽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7] 李瑞. 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
[8] 解秸萍. “逆灸”对大鼠更年期衰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
[9] 高丽. 运动性动情周期抑制雌性大鼠的骨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
[10] 程安一. 《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3 条
[1]Sow Reproductive Stress and Its Syndrome[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09,(Z3) .
[2] 彭艳,郭莉媛.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5,(02) .
[3] 蔡丽莺,宋小鸽.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01) .
[4] 张昱,孟凡荣. 心理干预对更年期综合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J]兵团医学, 2009,(02) .
[5] 杨宏敏,李婧,崔箭.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4,(04) .
[6] 李华. 丹栀逍遥散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3) .
[7] 周自秀.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0) .
[8] 王小云,杨洪艳,张春玲,温泽淮,司徒仪,姜惠中,夏子煌,王玲,魏绍斌,姜坤,欧阳惠卿,成方平,赖世隆,黄绮华. 补肾中药与中医情志疗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06) .
[9] 黄健. 六味地黄丸合甘麦大枣汤对35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殖内分泌功能的调节[J]福建中医药, 2008,(05) .
[10] 严炜. 女性更年期中医证型与性激素关系综述[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庞军,李高焱. 关于亚健康理论及其干预的构想[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 2011 .
[2] 罗爱鄂,刘晓娟.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概况[A]首届赣鄂湘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 谢新才,何其迅. 特定穴与神经系统相关性研究[A]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
[4] 陈志伟,邵雅斐. 60例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患者的可视化诊断[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 2008 .
[5] 陈志伟,邵雅斐. 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患者的可视化诊断[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 2009 .
[6] 陈姗. 三阴交穴的客观化研究和临床作用机制[A]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 2013 .
[7] 余虹,胡海,万青.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A]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4 .
[8] 杨琛. 从气血理论谈围绝经期不寐与冠心病的关系[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