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8 条
[1] | 陈曦. 东北地区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
|
[2] | 王艳华. 控释肥对坡耕地径流养分流失及花生生长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3] | 吴永铃.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土壤肥力状况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4] | 揣泽尧. 盐胁迫下植物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5] | 凌云.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及其生物多样性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
[6] | 樊振华.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华山松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
|
[7] | 梅杰.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健康监测与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
[8] | 刘洪华. 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9] | 赵溪.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 2011
.
|
[10] | 卢娜.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庐山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耿贵. 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 2011
.
|
[2] | 梁健. 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3] | 张劲峰.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及恢复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 2012
.
|
[4] | 杨红.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森林土壤真菌种群及其多样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9
.
|
[5] | 于乃胜. 黄河滩地杨树生态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计量及其价值评估[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
[6] | 李梅. 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 2009
.
|
[7] | 龚志强. 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D]暨南大学, 2010
.
|
[8] | 高晓芳. 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
|
[9] | 毕晋锋. 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五台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 2013
.
|
[10] | 郭保卫.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9 条
[1] | 张焱华,吴敏,何鹏,佘贵连,吴炳孙,韦家少.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4)
.
|
[2] | 陆梅,韩智亮. 滇池西岸森林公园4种针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3)
.
|
[3] | 薛文悦,戴伟,王乐乐,戚俊,李晓红. 北京山地几种针叶林土壤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4)
.
|
[4] | 顾爱星,范燕敏,武红旗,朱进忠,靳瑰丽,热孜万古丽. 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J]草业学报, 2010,(02)
.
|
[5] | 阮晓东,张惠文,孙冬雪,蔡颖慧,李新宇. 油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层次优势植被根区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5)
.
|
[6] | 晏姝,陈红跃,何淑琼,康敏明,彭桂香. 不同大气污染区林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7,(02)
.
|
[7] | 陈松,张建英. 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 2008,(15)
.
|
[8] | 邵英男,刘延坤,孙清芳,刘玉龙,张鑫焱. 小兴安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多态性及其与土壤理化特征关系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2013,(04)
.
|
[9] | 刘华. 区域土壤质量特征的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4,(07)
.
|
[10] | 高彦波,翟鹏辉,谭德远.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5,(06)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郭晓敏,余林,牛德奎,胡冬南,黄义松,彭宝珠. 平衡施肥油茶林土壤酶活性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