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9 条
[1] 冯勇. 千家坪钒矿采场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 2011 .
[2] 王学明.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工程围岩变形预测研究[D]东北大学, 2009 .
[3] 朱红求. 密闭鼓风炉熔炼过程透气性预测智能集成建模研究[D]中南大学, 2002 .
[4] 秦大亮. 近水平煤层群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02 .
[5] 傅文学. 矿井开采沉陷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的GIS分析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 2004 .
[6] 陈勇刚. 掘进面瓦斯爆炸危险源安全评价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 2004 .
[7] 孙建全. 矿井综采工作面安全隐患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4 .
[8] 佟瑞鹏. 企业安全动态评价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 .
[9] 逄铭璋. 应力波诱致岩石破裂的数值试验[D]东北大学, 2005 .
[10] 贾林刚. 露天矿开采影响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的模拟预测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 条
[1] 刘立鹏. 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2] 徐冲. 分岔隧道设计施工优化与稳定性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
[3] 刘建坡. 深井矿山地压活动与微震时空演化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 2011 .
[4] 云俊. 物流园区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 .
[5] 姜谙男. 大型洞室群开挖与加固方案反馈优化分析集成智能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 2005 .
[6] 苏国韶. 高地应力下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与智能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6 .
[7] 易小明. 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6 .
[8] 陈祥. 黄岛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岩体质量评价及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
[9] 乔世范. 随机介质变形破坏判据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 2006 .
[10] 刘海波. 自然权重原理及其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 条
[1] 李永松,尹健民,艾凯. BP神经网络在岩爆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05) .
[2] 李庶林,冯夏庭,王泳嘉,杨念哥. 深井硬岩岩爆倾向性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 2001,(01) .
[3] 冯夏庭,王泳嘉. 岩石力学的一种集成智能理论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 1995,(01) .
[4] 常春,冯夏庭,王泳嘉,卢世宗. 露天矿边坡角的优化设计[J]东北大学学报, 1996,(05) .
[5] 麻凤海. 离层充填减缓地表下沉效果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 .
[6] 周梅,刘松,王海超,张心渊,王树德. 利用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 .
[7] 袁仁茂,马凤山,邓清海,徐锡伟. 基于Elman型神经网络的金川二矿地表岩移时序预测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 2008,(01) .
[8] 徐黎明,王清,陈剑平,潘玉珍.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泥石流平均流速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01) .
[9] 李培现. 开采沉陷岩体力学参数反演的BP神经网络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S1) .
[10] 王迎超,徐兴华,刘永莉,周路军.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集对分析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俊宏,姜弘道.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爆识别模型[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 2007 .
[2] 景锋,边智华,骆建宇,王卫国,尹健民. 铁路深埋长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岩爆预测[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 2007 .
[3] 吴世勇,王鸽,王坚.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长隧洞岩爆治理对策研究[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Ⅲ)[C], 2009 .
[4] 黄理兴. 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