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4 条
[1] 吴春勇. 富锌水稻锌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2] 石从广. 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3] 陈国林.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4] 王新发.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生态学研究及其杂种优势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5] 杨燕宇. 甘蓝型油菜SSR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和油酸含量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6] 田露申. 甘蓝型油菜异源白花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7] 郭世星.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等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8] 付绍红. RNA干扰技术提高甘蓝型油菜含油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9] 许忠民. 甘蓝CMS451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及其不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10] 曾新华. 不同诱变方法对油菜种子诱变效果及突变体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2 条
[1] 张元宝. 用电泳法分析芸薹属三种作物蛋白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1999,(01) .
[2] 李爱民,张永泰,惠飞虎. 我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1,(04) .
[3] 吴新杰,胡宝成,陈凤祥,李强生,侯树敏,费维新,黄晓荣,江莹芬. 甘蓝型油菜乳白花突变体的发现[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2) .
[4] 朱宗河,郑文寅,马传喜,解光胜,朱国邦,孔令传.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F_2品质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7) .
[5] 梁高峰,贾宏汝,谷运红,秦广雍,王卫东.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9) .
[6] 朱宗河,郑文寅,解光胜,朱国邦.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相关分析及F_1农艺性状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 .
[7] 石剑飞,殷璀艳,刘荣,唐瑶,杨光,左青松,冷锁虎. 甘蓝型油菜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9) .
[8] 邵丽娜,熊智新,胡慕伊,陈朝霞. 小波变换在提高油菜籽脂肪酸近红外分析精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2) .
[9] 解毅. 油菜种子微粒体制备及蛋白浓度检测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5) .
[10] 吕斑. 高产·优质·抗(耐)病杂交油菜德核杂油8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6)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张书芬,马朝芝,朱家成,王建平,傅廷栋. 甘蓝型油菜杂种后代芥酸含量及含油量的表现及其杂种优势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2] 梁晶,祝诗平.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菜品质检测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 2009 .
[3] 宋立君,路昭亮,王燕,徐良,龚义勤,李小艳,柳李旺. 萝卜肉质根蛋白质与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