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9 条
[1] 王引. 柑橘溃疡病不同抗性类型生理差异比较及SA诱导的抗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范素素. 解淀粉芽孢杆菌PEBA20生物膜表型特征及其与抑菌活性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路彩红. 播娘蒿与野燕麦对小麦幼苗根分泌丁布/门布的诱导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4] 李小霞. 茶树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5] 王丹丹. NaHCO_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6] 叶维杨. 中水处理对两种园林植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
[7] 李浩然. 玉米抵御层出镰刀菌侵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
[8] 姜晓玲. 溃疡病菌侵染过程中毛果杨类甜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
[9] 余仲东. 溃疡病菌真菌类群群体分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10] 刘德兵. 实生板粟(Castanea mollissima Bl.)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粟疫病菌抗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
[1] 俞斌华.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品种对黄矮根腐病(Embellisia astragali)的抗性评价[D]兰州大学, 2011 .
[2] 郑永权. 小麦幼苗中丁布的含量、活性与诱导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
[3] 徐伟. 兴安落叶松诱导抗虫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
[4] 王媛. 杨树与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互作中的细胞生物学、活性氧代谢及细胞过敏性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
[5] 孙万春. 硅提高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6] 冯丽贞.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8 .
[7] 檀根甲.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9 .
[8] 韩珊. 寄生隐丛赤壳菌毒素化学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9 .
[9] 高扬. 崇明岛冲积土重金属污染毒理效应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
[10] 薛高峰. 硅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9 条
[1] 计红芳,宋瑞清,杨谦. 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6) .
[2] 梁军,王媛,张星耀. 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过氧化物酶的细胞化学定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06) .
[3] 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 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03) .
[4] 曹汉洋. 福建省湿地松抗褐斑病家系子代测定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02) .
[5] 汪企明,孙玉林,于金柱,吴政民,张继凡,孙永召,鲁开基. 火炬松、湿地松抗松枯梢病、松针褐斑病种源变异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6,(03) .
[6] 朱建华,郭文硕,吴建勤,陈红梅,陈全助,冯丽贞,孟祥民. 桉树焦枯病防治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11,(03) .
[7] 朱建华,陈红梅,吴建勤,陈全助,冯丽贞,孟祥民,郭文硕. 桉树焦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12,(02) .
[8] 孙涛,彭丽娟,蒋选利. 油茶茶苞病原菌(细丽外担菌)的生物学特性[J]贵州农业科学, 2011,(06) .
[9] 邓智心,程庆荣. 基于NoteExpress的桉树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 2011,(05) .
[10] 马健,刘振宇,吕全,梁军,严东辉,张星耀. 不同抗性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过氧化氢及其氧化酶的表达差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1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黄树苹,谈太明,徐长城,谈杰,杜凤珍. 生物技术在茄子抗性育种上的应用[A]中国茄子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2] 梁军,焦一杰,黄峰龙,张星耀. 杨树林分结构调控溃疡病研究[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