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 条
[1] | 陈家媛. 基于叶绿体DNAtrnL-FB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
|
[2] | 吴丹. 基于叶绿体基因trnD-T的白皮松分布格局模式和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
|
[3] | 王志麟. 贺兰山的冰川与环境[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
|
[4] | 毛璐茜. 舟山眼镜蛇的系统地理和种群遗传结构[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
[5] | 曹相东. 末次冰期以来艾比湖周边灌草丛沙堆的古气候记录[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
|
[6] | 王婧. 秦岭冷杉和巴山冷杉物种分化和谱系地理学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
[7] | 于学峰. 陕西“大荔人”遗址地区中更新世环境特征[D]西北大学, 2001
.
|
[8] | 张猛刚. 渭河中下游河流阶地的演化模式[D]西北大学, 2003
.
|
[9] | 付淑清. 天水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D]长安大学, 2004
.
|
[10] | 胡春生. 兰州段0.8Ma B.P.黄河阶地与黄土高原地面抬升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 条
[1] | 胡小飞. 祁连山北部侵蚀速率的时空分布与构造抬升变形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
[2] | 包新康. 我国高山鹑类分子系统发生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
[3] | 李巧媛.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
[4] | 陈立春. 北天山乌鲁木齐转换区构造系晚第四纪活动性[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1
.
|
[5] | 王孝理. 波堆藏布谷地白玉冰期冰川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 2006
.
|
[6] | 胡高社. 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 2006
.
|
[7] | 邢成起.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地貌面与新构造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6
.
|
[8] | 陈桂华.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6
.
|
[9] | 孙桂华. 新疆哈尔里克山古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
|
[10] | 王杰. 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3 条
[1] | 谢自楚. 中国冰川学2000年展望[J]冰川冻土, 1988,(03)
.
|
[2] | 邓晓峰,张文敬. 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东坡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 1992,(02)
.
|
[3] | 易朝路,李孝泽,屈建军. 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J]冰川冻土, 2003,(05)
.
|
[4] | 赵井东,周尚哲,刘时银,何元庆,许刘兵,王杰.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 2007,(02)
.
|
[5] | 吴中海,张永双,赵希涛,马志邦,叶培盛.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空布岗峰东麓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及其初步的年代学约束[J]冰川冻土, 2008,(05)
.
|
[6] | 刘清泗.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
|
[7] | 李明慧,康世昌,卜令忠,郑绵平.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原生硼砂、芒硝韵律层的发现及气候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 2007,(04)
.
|
[8] | 姚志强. 新构造运动在黄河中游河流阶地形成中的作用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 2005,(03)
.
|
[9] | 李麒麟,王小伟,张有龙. 兰州地区最古老黄土剖面的粒度学及孢粉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 2004,(02)
.
|
[10] | 李涛,王宗秀. 塔里木地块北部横向构造及断条模式[J]中国地质, 2006,(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 曾庆利,杨志法,袁广祥,尚彦军,张路青,赵希涛. 松宗古湖——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末次盛冰期发育的一个冰川堰塞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 2008
.
|
[2] | 李曰俊,吴根耀,雷刚林,张敬洲,王月然,刘亚雷. 新疆库车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时代和机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 2009
.
|
[3] | 李裕元,石辉.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 2000
.
|
[4] | 胡东生,张华京,徐冰,白建斌,田新洪,王旭龙,宋友桂,于学锋,刘卫国,安芷生,张国伟. 中国庐山第四纪沉积砾石的显微构造系统及地质环境动力学分析[A]《地球学报》创刊30周年特刊[C], 2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