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8 条
[1] 吴世文. 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AGPase活性及杂种光合特性的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王斌. 亚麻EST-SSR和SRAP标记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3] 孙正娟. 太谷核不育小麦Ms2基因蛋白质的表达差异[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4] 耿庆林. 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细胞学与同工酶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5] 杨漫宇. 源于不同黑麦自交系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6] 李艳飞. 三个育性相关基因在三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7] 李亚鑫. 杀雄剂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交替氧化物酶基因(AOX1)的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8] 汪李宏. 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药结构和活性氧变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9] 王亮明.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雄性不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10] 刘倩. 两个葡萄雄性不育单株的花粉形态学、细胞学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 条
[1] 许忠民. 甘蓝CMS451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及其不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2] 李方球. 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系)与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1 .
[3] 余小林. 白菜雄性不育相关基因CYP86MF的功能验证及其人工不育系的创建[D]浙江大学, 2002 .
[4] 刘宏伟. 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5] 姜涛. 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
[6] 王永勤. 白菜核不育两用系育性基因表达特征分析及其小孢子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D]浙江大学, 2003 .
[7] 胡胜武.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新型核不育材料Shaan-GMS的遗传及核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8] 张政值. 太谷核不育小麦(Triticum aestivum)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9] 陈明. 可诱导转基因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10] 陈军方. 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9 条
[1] 张丽,李霄燕,魏毓棠,田爱民. 萝卜雄性不育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3) .
[2] 程堂云,刘文秀,产焰坤,程福如,路曦结,易成新. 作物轮回选择方法及其育种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1) .
[3] 龚慧明,贺浩华. 作物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7) .
[4] 汤红明,徐冬青,徐根娣,刘鹏. 植物花粉萌发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
[5] 李淑梅,程万莲,马俊. 利用Ph基因诱导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0) .
[6] 耿霄,申书兴. 植物三体n+1雄配子传递率降低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0) .
[7] 罗昌敏,唐章林. 化学杀雄剂SX-1对重庆地区油菜的杀雄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
[8] 孙倩,丁启朔,丁为民,李毅念,潘根兴. 田间小麦叶片无损监测方法的实现及旗叶几何表型定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0) .
[9] 于海芹,焦芳婵,许自成,李永平,肖炳光,卢秀萍. 轮回选择在烤烟种质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22) .
[10] 王先裕,梁聪耀,邓廖芬,于分弟,刘政国,黄元姣,杜永臣,曾东. 番茄温敏雄性不育系T-4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 2011,(1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余小林,曹家树,叶纨芝. CYP86MF反义基因转化不育植株相关同工酶的比较[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4 .
[2]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