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
[1] | 瞿伟. 益肺康心胶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其与PAF相关性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
[2] | 周宇. 肺心病心肺相关中医证候研究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3] | 刘伟. 肺系病之虚的特征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
[4] | 刘瀚阳. 温阳化饮方和甘草干姜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干预的比较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
[5] | 郭雯丽. 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6] | 张海洋. 辛甘温阳法对肺阳虚反复感冒者cGMP、cAMP/cGMP相关性的验证性试验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
.
|
[7] | 李大军. 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及疗效机理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
|
[8] | 胡金亮. 基于数据挖掘的Ⅱ型糖尿病证候诊断标准模型建立及应用的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 2006
.
|
[9] | 臧敏. 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瘀证的证候规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
[10] | 薛武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评价[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徐征. 肺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2] | 肖玮.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
|
[3] | 高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
|
[4] | 苏新民. 肺藏象基本术语规范化基础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
|
[5] | 刘凯军. 《黄帝内经》咳病证治原则及脏腑咳理论体系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8
.
|
[6] | 邵雨萌. 论肺阳[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
[7] | 陈会敏. 外寒伤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
|
[8] | 宋玉. 形寒寒饮伤肺理论及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
|
[9] | 张金玺.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
|
[10] | 张怡.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9 条
[1] | 臧敏,庾慧.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03)
.
|
[2] | 王浩,李泽庚,彭波,徐彬,童佳兵,杨程. 肺源性心脏病动物模型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04)
.
|
[3] | 陈小野. 中医学发展史的渐成论观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03)
.
|
[4] | 张弘,张小霞,李飞,刘亮. 肺阳概念内涵、外延的厘定及肺阳虚[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6,(01)
.
|
[5] | 胡金亮,李建生,余学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03)
.
|
[6] | 王鹏,董祥,任中代,许萍,刘汉平,陈景德. 肺阳虚证诊断标准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01)
.
|
[7] | 董祥. 1984~2004年中医肺阳虚证文献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2)
.
|
[8] | 刘雁,王旭,吕昆,刘丽清,谢明夫. 肺阳的理论与临床[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
[9] | 张德新,潘丰满. 肺阳理论再认识[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6,(12)
.
|
[10] | 张德新,潘丰满. 肺阳理论与临床再认识[J]江苏中医药, 2007,(1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张元兵,王丽华,吴建卫. 洪广祥教授“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A]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