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郭孝玉.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结构及生长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 .
[2] 王宁.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格局及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4 .
[3] 高阳. 黄土高原地区林草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
[4] 汪少华. 北京绿化剩余物统计指标体系与统计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5 .
[5] 牛勇.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水文生态效应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 201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 条
[1] 迟璐,王百田,曹晓阳,王宁,王文静,王瑞军,杨浩. 山西中部油松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2) .
[2] 王霓虹,王志芳. 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的修正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12) .
[3] 王俊鸿,郭福涛,吴鹏飞,周丽丽,苏漳文,马祥庆. 杉木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人工林生物量估测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 2014,(16) .
[4] 高志雄,王新杰,李海萍,张鹏. 福建地区杉木枝条基径最优模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9) .
[5] 李响,甄贞,赵颖慧. 基于局域最大值法单木位置探测的适宜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3) .
[6] 高慧淋,李凤日,董利虎. 基于分段回归的人工红松冠形预估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3) .
[7] 林宽,刘常富,冯倩男,贾宝军,胡靖杨. 落叶松枝叶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分析[J]北京农业, 2015,(15) .
[8] 徐婷婷,舒清态,欧光龙,胥辉. 景谷县思茅松人工林乔木碳储量空间分异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4) .
[9] 王文波,姜喜麟,赵鹏武.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森林碳储量估算——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7) .
[10] 李凯锋,罗于洋,王树森,李晓宇,刘波,王博,王旭,道如娜. 科尔沁大青沟3种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含碳率分布特征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1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