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潘玲玲. 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刘金花.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
[2] 邰继承. 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 2012 .
[3] 黎孔清. 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
[4] 孟鹏. 城镇化发展的适度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4 .
[5] 毋晓蕾.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4 .
[6] 丁雨莲. 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5 .
[7] 屈宇宏. 城市土地利用碳通量测算、碳效应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8] 陈景.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
[9] 曾剑锋. 绿色制造下企业和供应链的决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4 条
[1] 张维阳,段学军.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12,(04) .
[2] 何源浩,李霞,李强. 河南省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28) .
[3] 田云,张俊飚,李波.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估算及其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12,(11) .
[4] 张婷,蔡海生,王晓明.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机理及效应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5] 许恒周,殷红春,郭玉燕. 我国农地非农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 2013,(03) .
[6] 曾娟,刘毅华,吴大放. 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3,(06) .
[7] Yan XIAO,Xiaoxue LI.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of New Zea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07) .
[8] 翁应芳,赵翠薇. 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和时空格局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 2014,(02) .
[9] 张婷,张学玲,蔡海生. 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4,(05) .
[10] 张俊峰,张安录,董捷.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析及因素分解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陈银蓉,梅昀,黎孔清. 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管理与城市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
[2] 乌日娜,黄明祥,张继权,包玉海. 内蒙古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 2014 .
[3] 张苗,陈银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 2015 .
[4] 徐茜,董玉祥. 城市化的碳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 2015 .
[5] 丘林润,董玉祥. 低碳排放视角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进展[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