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张东. 2007年春季和秋季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调查分析及两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仲洁.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衰亡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3] 张喜林. 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4] 王妃. 东海和黄海硅藻、颗粒物及沉积物中的甾醇类生物标志物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
[5] 张现荣. 辽东湾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百年来人类活动的元素记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
[6] 张国庆. 海洋硅藻的采集、分离、培养及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 2013 .
[7] 张力. 底栖硅藻的规模化培养及其在刺参育苗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 2013 .
[8] 陈衍婷. 厦门市PM_(10)、降尘和海洋沉积物中大分子有机质的初步研究[D]华侨大学, 2013 .
[9] 刘春燕. 人工培养条件下两种海洋硅藻的畸变形态与机理初探[D]厦门大学, 2014 .
[10] 高贵响. 硅藻典型壳壁结构的摩擦学特性及其在水润滑轴承上的应用[D]重庆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陈淳. 中国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
[2] 胡刚. 近百年来长江口滨外区沉积作用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 .
[3] 张喜林. 近200年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层序高频波动模式及其对多尺度气候振荡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 2014 .
[4] 吴波. 长江口区藻类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张喜林,范德江,刘明,王亮. 沉积物岩芯X光片图像灰度数值及其影响因素[J]沉积学报, 2012,(02) .
[2] 陈衍婷,尹丽倩,陈进生,赵金平,袁东星. 厦门近海表层沉积物结构特征及物源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S2) .
[3] 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 氮和硅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增殖的交互作用研究[J]水产科学, 2013,(03) .
[4] 梁婷,丁建华,谢树莲. 微孔增氧方式对鱼塘浮游藻类影响的研究[J]淡水渔业, 2013,(03) .
[5] 曹建平,王小云,王樱,孙志伟,宣征南. 润滑油中机械杂质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J]广州化工, 2015,(15) .
[6] 王雪飞,叶思源,韩宗珠,袁红明,杨士雄,丁喜桂,赵广明,何磊,王锦,刘瑾. 近33ka以来辽河口沉积环境演变与生物硅记录[J]中国地质, 2015,(04) .
[7]A 600-year flood histo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rainage:Comparison between a subaqueous delta and historical record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02) .
[8] 王敏杰,郑洪波,谢昕,范代读,杨守业,赵泉鸿,王可. 长江流域600年来古洪水:水下三角洲沉积与历史记录对比[J]科学通报, 2010,(34) .
[9] 周杰,任申玥,张俊. 利用仪器分析解决企业产品品质问题[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0] 胡刚. 河口三角洲地区洪水沉积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前沿, 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