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引证文献】 本文引证文献的引证文献。更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9 条
[1] | 梁英丽. 西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遥感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
|
[2] | 安建科. 基于RS和GIS的酒泉市肃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
|
[3] | 程硕. 生态村水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4] | 吴晶霞. 社区低碳建设系统与碳足迹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5] | 彭文俊. 农村社区低碳建设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6] | 张剑. 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计算、模拟和基于GIS的地理表述[D]兰州大学, 2006
.
|
[7] | 李飞.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运营模式能值评价[D]兰州大学, 2008
.
|
[8] | 乔鹏云. 放牧对陇东半干旱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兰州大学, 2008
.
|
[9] | 宁发. 干扰方式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
[10] | 陶金山. 不同休牧时期对羊草草原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9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 张艳丽. 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2] | 聂森.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3] | 程杰.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分布与气候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4] | 郭丽英. 陕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与优化途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8
.
|
[5] | 何丹. 改良措施对天然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
[6] | 单贵莲. 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恢复演替研究与健康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
[7] | 林惠花. 典型区域土壤侵蚀的地理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
|
[8] | 靳英华.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农田耕作生态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
|
[9] | 李利. 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虚拟耦合平台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
|
[10] | 郝敬锋. 城市化区域景观多功能特征与湿地水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 Benefits of Pasture Construction for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uolun Agro-pasturage Ecotone of Inner Mongolia[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10,(Z3)
.
|
[2] | 张兴源,崔向新,白彤,蒙仲举,高永. 希拉穆仁草原植被和土壤对人为干扰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
.
|
[3] | 姜凤河,王佐英,王林堂,马惠明,石靖伟,白文明.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开发草地建设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6)
.
|
[4] | 佘友志,沙丰. 现代农业园区种养结合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04)
.
|
[5] | 贺丽娜,康慕谊,徐广才. 锡林郭勒盟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
[6] | 郭彦军,韩建国.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8,(04)
.
|
[7] | 王志伟,王平,王迅,张学通,陈全功. 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研究[J]草业科学, 2009,(04)
.
|
[8] | 刘孝勇,宋乃平,何秀珍,李勇.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建植模式及效益比较研究——以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为例[J]草业科学, 2011,(05)
.
|
[9] | 李志刚,侯扶江. 黄土高原不同地形封育草地的土壤呼吸日动态与影响因子分析[J]草业学报, 2010,(01)
.
|
[10] | 黄剑坚,王保前. 我国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 2012,(05)
.
|
|